![]()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鄧小平
九三閱兵場上,轟鳴的裝備從不是孤立的“鋼鐵積木”。每一件武器的精密程度,都對應著制造業的成熟度。
這背后,藏著一條從市場到人的發展邏輯。中國制造業的真正躍升,始于對“開放自由市場”的擁抱。
1978年改革開放打破計劃經濟桎梏,2001年加入WTO更是打開全球通道。
據工信部數據,中國現已成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產業鏈完整性無可替代。
2023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達33.5萬億元,占GDP比重26.8%,較2001年的1.4萬億元增長23倍,這份成績單離不開市場的開放。
但開放的市場不會“自動運轉”,它需要有信仰開放、敢于創新的人來激活。
80年代初,政策放開個體戶經營,1981年全國個體戶僅18萬戶,1987年就突破1000萬戶。
浙江義烏的小商販推著三輪車擺攤,廣東順德的家電廠摸著石頭做出口,正是這些普通人的“敢闖”,撐起了市場的活力。
華為早期從代理交換機起步,借著對外開放的政策窗口深耕技術,如今成為全球通信設備領域的重要力量,這便是“人信開放”的典型樣本。
回到核心問題:為何自由開放能讓國家富起來?答案藏在對“人的激勵”里。當人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奮斗就會指向“幸福”而非“任務”。
90年代國企改革中,海爾推行“人單合一”模式,將員工薪酬與業績直接掛鉤,1995年海爾營收僅61億元,2000年便突破400億元,員工的積極性被徹底點燃。
![]()
反之,若凡事靠“強行規定”,個體的創造力便會被束縛。
過去部分領域審批繁瑣,企業辦事要跑多個部門,甚至出現“蓋章跑斷腿”的情況,那時市場主體增長緩慢,正是“規定過死”的代價。
政策環境的寬松度,直接影響人的行動意愿。
2013年以來,全國行政審批事項削減近70%,“放管服”改革讓企業注冊時間從平均20天壓縮到1天。
數據顯示,2013-2023年,中國市場主體從5500萬戶增至1.7億戶,年均增長超10%,足以說明“寬松環境”是活力的催化劑。
而“口袋罪太多”“政策朝令夕改”,會讓人們陷入“不敢動”的恐懼。
曾有地方對小微企業的監管標準模糊,企業主擔心“踩線”,寧愿維持小規模也不愿擴大生產,這種“畏懼不前”正是發展的絆腳石。
分配機制則是激活勞動熱情的關鍵。“按勞分配”的核心,是讓勞動者的付出與回報對等。
深圳某電子廠推行“計件工資”,熟練工人月薪能比普通崗位高30%,車間產能隨之提升25%,這便是“多勞多得”的現實效果。
可一旦“勞動果實被竊取”,比如拖欠工資、侵占創新成果,躺平就會成為無奈選擇。
早年部分建筑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導致不少人不愿再從事體力勞動;個別企業抄襲創業公司的技術,讓創業者失去研發動力,這些都印證了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如今的中國制造業,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全球產業鏈重構下,我們既要守住“全產業鏈”的優勢,更要延續“開放+活力”的底層邏輯。
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放的市場吸引了全球資本和技術,同時國內企業通過競爭不斷創新,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占全球市場份額60%,這正是開放與活力結合的新成果。
九三閱兵的裝備展示,不只是“肌肉”的亮相,更是對45年發展路徑的驗證:
制造業是強國之基,開放市場是興邦之徑,而人的活力,才是這一切的根本動力。
未來,繼續堅持開放、保障公平、激發個體創造力,中國制造業的故事,還會有更精彩的篇章。
![]()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