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行程結束,韓國總統特使已經離開北京,與此同時,中方提出了一個重要要求,而李在明則是改了口風。那么,如今韓國外交究竟有著怎樣的考量?李在明的新表態又意味著什么?
8月28日,韓國總統特使團結束了對中國為期4天的訪問。幾乎同一時間,韓國總統李在明也結束了對美國的訪問。這一安排,表明韓國想要在中美之間尋找某種平衡,但過程似乎并不順利。
![]()
韓國總統特使團結束了對中國為期4天的訪問
先說特使團,韓國總統特使樸炳錫在26日在韓國駐華大使館舉行的記者會上明確表示,在與中方官員的多場會晤中,幾乎所有與會的中方人士都提到了韓國國內日益突出的“反華情緒”。簡單來說,中方的立場非常清晰,認為這種情緒已經對兩國關系造成負面影響,并要求韓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控。
韓方則回應稱,李在明政府會考慮對超出正常言論自由范圍的違規行為進行處理。換句話說,不會完全放任韓國社會輿論的極端化發展。這是中方在此次會談中提出的一個明確要求,而韓方的回應顯然帶有務實意味,至少表明他們意識到繼續任由反華言論擴散,并不利于雙邊關系。
與此同時,韓國特使團也在積極爭取務實成果。樸炳錫提到,韓方希望中方在文化產業和文創市場上進一步開放,推動韓國相關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但他也承認,雙方在文化認知上存在差異,市場開放需要時間和積累。這顯示出韓方在經貿合作上的訴求非常現實,他們希望通過改善政治氛圍,來帶動經濟領域的合作。
![]()
特朗普在白宮會見李在明
值得注意的是,特使團還轉交了李在明的親筆信,信中強調了推動中韓關系重回正軌的愿望。這說明李在明政府雖然在美方壓力下有所顧慮,但仍不愿意失去與中國的戰略合作。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在明本人在美國的遭遇。
8月24日,他結束訪日行程后抵達華盛頓,準備展開三天的訪美日程。然而從抵達那一刻起,就顯露出美方的冷淡。迎接他的美方人員僅有國務院副禮賓長和一名韓裔美軍上校,而歡迎儀式僅僅是贈送了一枚紀念幣。對比過去韓國總統訪美的高規格接待,這種安排無疑是“最低規格”。
更糟的是,在峰會召開前,美國對韓國施加了額外壓力,要求首爾將3500億美元對美投資“文件化”,以明確投資項目和細節。美方甚至傳出消息稱,如果韓國拒絕,美方可能取消峰會。這種做法讓韓國輿論普遍認為,美國對盟友毫不客氣,只是把韓國當成經濟利益和戰略棋子。
![]()
李在明發表演講 資料圖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在明的外交表態出現了微妙變化。在華盛頓,他在智庫演講時明確提出,韓國不能再走“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老路。他承認,過去確實采取了這種所謂“安美經中”的方針,但隨著美國對華戰略轉向封鎖和遏制,韓國只能在美方的基本政策框架下行動。
從這番話來看,其很有可能要調整對華關系。不過,他也強調韓中關系的不可替代性,表示兩國地理相近,必須妥善處理雙邊關系。這種看似矛盾的口風,實際上反映出李在明在強大外部壓力下的被動:既不能得罪美國,又不能徹底忽視中國,只能在表態上左右搖擺。從這一點來說,李在明此前掛在嘴邊的“務實外交”恐怕很難維持。
整體來看,韓國的新外交路線正處于兩難之中。一方面,美國以安全和軍事為抓手,不斷要求韓國做出更多讓步;另一方面,中國則通過經濟合作和輿論氛圍提出務實要求。李在明政府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尋找出路。但現實已經表明,韓國所謂的平衡越來越難以維持,更多時候只能根據美國的戰略框架行事,而對中國的積極表態,則更多是出于經濟現實和戰略緩沖的考慮。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立場相對明確和穩定。中方一再強調希望韓方與中方相向而行,推動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發展。只要韓國保持務實態度,避免被外部勢力牽制,中韓關系依然有改善空間。反之,如果首爾在美國壓力下屢次在涉華敏感問題上表態過激,雙邊關系又可能迅速降溫。
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李在明的口風還可能繼續變化,但決定韓國外交走向的,最終還是國家利益與現實壓力的權衡。對中國而言,保持政策連續性與穩定性,繼續強調合作與互利,仍然是應對韓國搖擺態度的最佳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