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國駐韓大使戴兵親赴韓國國會議長辦公室,將中方邀請函遞交給禹元植,正式邀請韓方出席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
按韓國媒體的說法,禹元植將以總統特使身份率團訪華,還要把李在明的親筆信帶到北京以表誠意。
緊接著,朝鮮那頭直接把話挑明,朝鮮領導人的妹妹金與正再度點名,韓國不可能成為朝鮮的“外交對象”,還把“裝模作樣求和平”的帽子扣到首爾頭上。
![]()
李在明的兩難選擇
李在明此次決定不出席北京閱兵,很大程度上源于韓國復雜的國內政治氛圍,畢竟任何韓國領導人公開表現出對華親近,都可能被對手貼上“親華”標簽。
而且早在李在明總統選舉期間,就曾因主張“韓國不應介入臺海問題”而遭到猛烈攻擊,被保守派批評為“親華派”。
![]()
要知道,中美博弈的激烈態勢也讓韓國外交回旋余地大大縮小,不過與十年前樸槿惠能夠頂住美國壓力出席北京閱兵不同,當前美國對盟友的要求更為苛刻。
畢竟日韓都被要求在安全和戰略上與華盛頓保持高度一致,如果李在明要是親自出席北京閱兵,必然引發美方強烈不滿。
![]()
可對于韓國來說,中國閱兵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儀式,更是一個外交信號的平臺,畢竟對于中韓關系來說,這將是一個改善關系的好機會。
最終,李在明以國內事務繁忙拒絕了這次出席,但他專門派遣韓國國會議長禹元植代為出席,并且由他將自己的親筆信送往中國。
![]()
按照韓國體制,國會議長是國家禮賓序列第三號人物,僅次于總統和總理,更為重要的是,國會議長屬于立法機構,可以被解釋為議會外交,而非政府層面的重大外交政策調整,這種模糊空間,也給了李在明很大的回旋余地。
而且對于禹元植也并非陌生面孔,在今年2月,他曾率團訪華五天,與中方領導人會晤,原定15分鐘的會談延長至42分鐘,當時他就明確表示:“對華友好是韓國外交政策的核心之一,不會改變”。
![]()
朝鮮的明確立場
不過與韓國的搖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朝鮮的明確態度,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委崔龍海親自率領140人代表團隆重出席中國駐朝鮮大使館的紀念活動。
就連金與正的表態也更為直接,她不僅完全排除了將韓國作為外交對象的可能性,還指出韓方只是在“裝模作樣求和平”,實際上是把朝韓關系不好的責任推卸給朝鮮。
![]()
而且朝鮮已經通過修改憲法,將韓國確定為“永久敵對實體”,這也意味著朝韓關系的定性發生了根本改變,從可能的外交伙伴轉變為明確的敵對對象。
甚至在2025年7月,中朝兩國正式激活《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這份塵封64年的軍事同盟如同蟄龍覺醒,也預示著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革。
![]()
同時中國還向朝鮮提供了實質性援助:30萬噸糧食緩解糧食危機,500臺農用拖拉機助力農業生產,醫療物資支持疫情防控,中興通訊工程隊升級通訊基礎設施。
就連金正恩也中朝友誼塔發表講話,強調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爭中做出的巨大貢獻,進一步強化了中朝傳統友誼。
![]()
尤其是近年來,朝鮮一直在搞導彈技術,測試高超音速彈頭和潛射導彈,拒絕跟韓國直接談,如今金與正的表態,也進一步說明,朝鮮不覺得韓國有誠意溝通,相比之下,朝鮮更愿意通過中國或美國談核問題,把韓國晾在一邊。
但這種態度不僅讓南北關系更僵,也讓區域安全更不確定,畢竟美韓軍演的升級,也推著朝鮮加快核導研發,形成了惡性循環。
![]()
而且對于李在明的缺席,中方也是保持了從容淡定的態度,外交部發言人僅簡單表示“歡迎”韓國特使來華訪問,沒有表現出任何失望情緒。
中方還通過“禮—信—事—敘”的四段式安排,將禮節留給韓國三把手,把關鍵信息留給親筆信,把實操清單交給雙方工作層。
![]()
這種安排既不刺激對方,也不退讓妥協,既不給對手制造“被動合影”的壓力,也不給對方以為“降一檔就可以過關”的錯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