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浪潮奔涌,重塑經濟發展格局。
今年恰逢推進數字中國建設10周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
渤海之濱,一場數智躍遷的行動蓬勃展開——
建有8.2萬個5G基站、14家國家級5G全連接工廠、超400家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一批重點科技創新平臺……今年上半年,我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821億元,同比增長12.8%。
這組數據是創新實踐的成果,更是走向未來的起點。天津數字產業發展邁向新階段——
獲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承擔國家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數聯網技術路線、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監測調度試點建設兩項先行先試任務;《智慧城市大腦“雙管雙放”模式》《“海河分”激活信用數據新價值 賦能城市公共服務新升級》等4個應用場景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天津,這座有著深厚工業底蘊的城市,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創新生態,走出了一條從算力基礎設施筑基到數字經濟全面賦能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筑基——算力澎湃 數據涌流
海量數據在生產、消費與服務中淬煉為關鍵生產要素,不僅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更以數字技術重構傳統產業,激發新潛力、創造新價值。
依托堅實的算力基礎與龐大的數據資源,天津乘“數”而起、借“數”發力,以數字產業化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動“小數據”釋放“大價值”。
![]()
天河數字產業園。 記者 趙建偉 攝
政策引領,筑基賦能。去年1月19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天津市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試點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我市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工作的實踐路徑;同日,天津市數據局掛牌成立,進一步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同年7月,我市出臺《天津市算力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加強全市算力資源調度和應用,加快推動“數字天津”建設。
數字底座“厚”起來——
從北京中關村到天津武清,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有限公司正加速推進其在津布局的環渤海總部項目。“算力是大模型落地的核心要素,依托武清高村數智創新園的豐富算力資源,我們在氣象、政務、教育、工業等領域與天津緊密合作,未來算力需求量將達到2000P(1P表示計算機每秒1000萬億次的浮點運算能力)。”該公司事業部產品負責人袁會會說。
眼下,我市智算規模超過1萬P,發布180個行業高質量數據集,支撐研發訓練“天河”“海河”系列行業大模型;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支撐國家重大領域項目和成果9000余項;天津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累計服務企業、科研機構超260家。
資源互聯成效顯著。國家超算互聯網平臺接入全國14個省區市的20多家超算、智算中心和500余家企業,上架算力商品7000余款;天津市算力交易中心提供43項集算力、數據、模型于一體的服務。
數據資源“活”起來——
天津市智能交通運行監測中心聯合多家單位發布的“數聚鑒保?”營運車輛運營核驗模型,據測算,每年可為單家保險公司減少百萬級非必要支出。該模型在部分檢察院應用實踐后,虛假訴訟案件偵破周期縮短30%,案件篩查準確率提高75%。
目前,我市13家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試點單位在車聯網、金融服務、生態環境、海洋信息等領域拓寬應用渠道,推出了“網約車標識模型”“養老長護險數據分析”等30余種數據產品和服務;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吸引了739家數據商入駐,累計掛牌數據產品1844個,達成數據交易額超10億元。
數字應用“智”起來——
日前,我市首個L4級自動駕駛公交示范應用在西青區落地,市民通過“天津公交App”免費預約,就可以親身感受智能網聯公交車的出行魅力。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開放智能網聯測試道路累計里程達3066公里,6大類、35輛自動駕駛車輛開展測試應用。
在中新天津生態城,無人機等智能巡檢設備不斷將城市運行數據上傳云端。這里的“城市大腦”已接入17個部門、40套業務系統,圍繞“惠民、善政、興業”建成的智慧模塊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今日天津,地上,數字出行重塑交通范式;云端,高效運算服務城市治理。
優勢——場景多元 產業向新
數字經濟騰飛,既需要“數”之根基,更依賴“融”之動能。多元的應用場景是釋放數據價值的“試驗場”——而這,恰是天津信心所在、優勢所系。
百年工業積淀,是天津經濟厚重的底色。新中國第一只手表、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輛自行車……諸多“第一”誕生于此。如今,天津瞄準信創、集成電路、車聯網等12條重點產業鏈聚力攻堅,制造業占實體經濟規模比重超30%,為數字技術應用提供了豐富的落地場景。
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天津持續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培育新興產業“新樹成棟梁”,布局未來產業“育苗拓新域”。數字化浪潮融入千行百業,在一個個車間、碼頭、平臺中落地生根。
![]()
華為天津區域總部。 記者 吳迪 攝
傳統產業強“基”升級——
在新天鋼冷軋薄板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酸軋機組生產線最快以每分鐘1200米的速度高效運轉,一卷厚度為3毫米的原鋼板僅需幾分鐘就能被壓延成0.5毫米的薄板。“鋼卷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上萬條數據,AI(人工智能)系統通過分析生產數據,形成對關鍵設備狀態的精準預判。”該公司精益智能部部長孫石表示,在“鋼鐵大腦”的指揮下,企業無故障運行率從80%提升至95%,年產能從150萬噸提高到200多萬噸。
天津港的數字化轉型,成為觀察天津數字化進程的重要窗口。
在這座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依系統指令有序穿梭,自動化岸橋以厘米級精度精準抓箱……一切運行軌跡,皆實時呈現于數字孿生系統“津鴻”之上。
2023年,天津港攜手華為公司、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等聯合開發“全球首個港口大模型PortGPT”。目前,全港已實現集裝箱與干散貨碼頭智能化改造全覆蓋,大型集裝箱設備自動化率超88%,穩居全球港口首位,今年上半年,集裝箱吞吐量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1%。
新興產業聚“數”賦能——
作為新興領域的典型代表,平臺經濟憑借其海量數據資源和多元場景連接能力,成為挖掘數據價值、催生創新應用的沃土。
在G7易流的數據平臺上,數百萬輛貨車的運行軌跡清晰可見。當系統檢測到司機處于重度疲勞狀態時,車載“安全管家”會立即發出預警,使百萬公里事故率降低17%。G7易流天津總部總經理萬俊說:“我們通過大數據和算法進行智能匹配,車主在平臺上可以獲取返程訂單,降低了空載返程帶來的物流成本。”
數據無言,卻是創新最有力的見證。今年上半年,天津200余家平臺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070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網絡貨運運單量占全國總量30%以上,靈活用工服務平臺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超1.1億人。
未來產業提“質”向新——
天津積極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產業領域,一大批未來科技破土而出:全球首個片上腦機接口智能交互系統、我國首款國芯非侵入式腦機智能頭環、國內首個無人機四維實景模型認證……創新的點點星火,正在這里匯聚成炬。
以場景為牽引,以應用為導向,天津在智能制造、智慧港口等領域培育出400余個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和標桿項目。這些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成果不僅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數智動力,也為上合組織國家間的合作開拓出新空間。
不久前,來津出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產業合作大會的俄羅斯先鋒經濟特區副總經理米哈伊爾·德列維揚科在企業參觀考察時說:“我在中國參觀過200多家工廠,看到了很多先進的裝置,也記錄了一些生產模式和先進技術,很多發展經驗都值得借鑒。”
未來——城市智治 開放共贏
以數字強筋骨,以開放促協同,天津以智慧治理優運行、通堵點、提效能,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一網統管,一網通辦——
今年,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公室把此前的政務服務幫辦平臺優化升級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公室副主任王遠舉例稱:“在線上‘高效辦成一件事’專區,除了國家規定的服務場景,又新增了濱海新區特色的123項服務場景,滿足企業多元化需求。”與此同時,新區持續強化數據共享應用,開發協助法院執行類信息系統,實現14個部門、39個協助執行單位一網通辦,累計辦件7500余件,極大提升執行辦理質效。此外,新區還升級“惠企政策適配器”至2.0版,匯集各級政策2600余條,通過企業畫像智能匹配,點擊量近9萬次,實現政策精準高效觸達。
這樣的服務升級并非個例。天津以數字賦能城市治理,實現從“分散管理”向“全域協同”轉變:“津心辦”接入政務服務事項1500余項,“津治通”支撐辦結各類事項超2700萬起……一網通辦讓城市運轉更加高效。
多點布局,匯聚優勢——
天津港保稅區依托智慧港口與數字產業集群的堅實基礎,憑借數字貿易與數據跨境的創新優勢,正全面發力數字經濟;濱海高新區加快建設“中國信創谷”,已引育飛騰、麒麟、曙光、海光、三六零等200余家重點信創企業;河北區依托天津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華為天津區域總部兩大“招牌”,磁吸人工智能、數據及智能網聯車等產業集聚……如今,各區立足區位稟賦,聚焦特色優勢,探索出一系列創新案例,為全市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
天津港智慧碼頭。 記者 吳迪 攝
開放協同,數聯八方——
數字脈搏強勁,合作正當其時。前不久來津參加2025上合組織數字經濟論壇的埃及前國家行政發展部長、前蘇伊士運河經濟區主席艾哈邁德·達維史博士表示:“數字經濟是新時代的絲綢之路,它通過數據來連接,而不是跨過山谷與沙漠。”
天津堅持高水平開放,深入參與上合組織國家數字經濟合作,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的成果:國家物流數據開放互聯試點首條多式聯運示范線路在津啟運;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取得數據跨境領域“雙首個”制度創新成果;天津21個數字經濟項目在2025上合組織數字經濟論壇上簽約,8個案例入選中國—上合組織國家數字經濟合作典型案例。
津品(天津)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與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東方瑞士有限公司合作的“烏茲別克斯坦電商生態體系建設”案例,便是天津8個入選案例之一。“我們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建了天津首個中亞海外倉,當地居民今天下單,明天就可以收貨。”該公司董事長萬曉文表示,目前,已有3000多款中國產品通過他們搭建的平臺走進中亞市場,交付期從30天壓縮到5天,物流成本減少40%。
從數據變現到產業煥新,從城市智治到開放共贏,天津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雙輪驅動,走出了一條數據要素改革的新路徑,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我們將積極開展先行先試,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的有效路徑,全力打造數字賦能創新高地、數實融合發展高地、數字開放合作高地,為全球數字生態貢獻‘天津智慧’。”天津市數據局副局長周勝昔說。
潮涌渤海,“數”創未來。天津正以“數”為翼、以“融”為帆,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奮楫爭先、踏浪前行。(天津日報記者:寧廣靖 袁誠)
來源:天津日報
審核:劉浩楊
編發:蘇紀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