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與未來,凡是講定位的都是大忽悠,并且忽悠不動了!
在商業圈混久了,你會發現一個怪現象:曾經被捧為“商業神諭”的定位專家,如今成了酒桌上的笑料。那些西裝革履、PPT里塞滿“心智占領”“品類細分”的大師們,手里的“定位圣經”早就成了收割焦慮的鐮刀。當市場的冷水潑醒一批又一批老板,我們終于看清:所謂定位理論,不過是邏輯自洽的忽悠話術,最終落地時就忽悠老板狂砸錢搞營銷,如果沒效果,就說你營銷沒打透,沒打穿,沒占領消費者的心智。
定位專家的忽悠套路,說穿了就是“三板斧”的重復表演:
第一斧“找差異”,本質是給產品貼標簽的文字游戲。賣礦泉水的非要說自己是“阿爾卑斯冰川水”,哪怕水廠就在隔壁縣城;做手機的硬喊“年輕人第一臺旗艦機”,管它配置能不能打過競品。實在找不到差異就創造差異,“凌晨三點研磨的咖啡”誰能考證?可老板們偏信這套,仿佛給產品戴頂高帽,消費者就會排隊買單。可當所有產品都號稱“獨一無二”,市場上全是“遙遙領先”,消費者只剩暈頭轉向——所謂差異,終究成了自說自話的笑話。
第二斧“喊口號”,是把廢話包裝成“戰略關鍵詞”的魔術。賣運動鞋的不說質量,說“每一步都算數”;賣面包的不說新鮮,說“陽光發酵的味道”。最次的專家還能湊出“銷量領先”的空話,卻要收上千萬咨詢費。他們宣稱“人類大腦只能記住七個品牌”,逼著企業用一句話占領心智。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消費者的心智早裝了“廣告過濾器”,凡是聽起來像口號的,自動劃走。最后企業花了天價打磨的口號,要么員工記不住,要么消費者記了口號忘了產品。
最致命的是第三斧“砸廣告”,這是專家收割的核心利器。他們拿著PPT拍胸脯:“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要么被遺忘”,逼著企業All in投廣告。電視、地鐵、電梯哪里人多砸哪里,仿佛廣告投得越狠,鈔票撈得越多,地網砸了不行, 就砸天網,天網砸了不行, 就砸人網。多少中小企業老板被說動,押上全部身家砸廣告,最后訂單沒漲多少,專家服務費一分沒少。就像給破鞋貼鉆石,跑得再快也掩不住腳底的窟窿——產品不行,廣告砸得越多死得越慘。
定位理論的根基從一開始就歪了。它解決不了從0到1的難題,只會給市場第一的企業做“事后諸葛亮”;它適應不了中國地域遼闊的市場,用大一統理論硬套不同階層需求;它抑制創新,逼著企業在舊品類里內卷,卻看不見跨界融合的新機會。小米是手機公司還是汽車公司?胖東來靠“愛與和平”而非定位稱霸區域市場,這些活生生的案例,早就把定位理論的遮羞布撕得稀爛。
更諷刺的是,當企業客戶越來越精,定位專家們開始轉型到細分領域,只做美業領域,只做裝修領域,再不行, 只做餐飲行業,這個行業最大的特色就是:基數多,素質低,人傻錢多,再不濟,就轉型做知識博主,把忽悠對象轉向散戶。直播間里他們痛心疾首:“90%老板不懂定位所以賺不到錢”,轉身就賣99元的“定位工具包”,里面不過是網上扒來的PPT文檔,里面塞滿了挖空心思,較盡腦汁生造的忽悠的詞語,撕碎這些詞語,發現里面還是舊東西。他們先制造焦慮,再畫大餅,最后逼單,把給企業的套路原封不動用在創業者身上。可學員們發現,這些課聽完該虧還是虧,所謂“流量爆破秘籍”,不過是換了馬甲的砸廣告老套路。
反觀那些真正成功的企業,沒幾個靠定位成功。杭州脫毛儀老板拒絕定位套路,抓住短視頻流量紅利,三年從10億做到50億,如今蓋起大樓成了納稅大戶;被專家鄙視的小作坊靠著口碑慢慢做大,而被包裝成“行業新貴”的企業卻根基不穩,風一吹就倒。這說明什么?商業的本質從來不是貼標簽,而是撕標簽——撕掉華而不實的包裝,露出解決問題的內核。
信息透明的時代,定位理論這套智商稅越來越難收了。消費者買東西先看評價、比參數,中小企業寧愿把錢投在產品試錯上,也不愿給專家交“智商稅”。那些靠搬弄概念混飯吃的定位專家,既不會做流量,也不懂真生意,除了耍嘴皮子啥也不會。
商業的真相從來樸素:能活下去的企業,靠的是把產品做好、把服務做透,而非喊幾句空洞口號。當定位的神話破滅,我們終于看清:凡是講定位的都是大忽悠,他們收割的不是心智,而是老板們的焦慮與錢包。市場這桿秤最公平,能經得住檢驗的,永遠是實打實的價值,而非花里胡哨的定位。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