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底,被戰備疏散到江西長達兩年半之久的陳云返回北京,他給中央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希望安排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年春秋到外地下面做些調查。
![]()
陳云
7月22日,毛澤東對陳云的信做出批示:我看都可以同意。不久以后,周恩來安排陳云參加國務院業務組工作,研究國際經濟形勢和對外貿易問題。陳云協助周恩來抓對外貿易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到廣州考察并指導1973年秋季廣交會,今天帝哥就來說說這段故事。
廣交會是在周恩來的指導下,由對外經貿部和廣東省政府聯合創辦的,自1957年起,于春秋兩季在廣州各舉辦一屆。廣交會的創辦,是新中國打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開拓對外貿易、發展國民經濟、探索對外開放的偉大創舉,被海內外經濟觀察家喻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1973年10月3日,陳云乘火車南下,經過3天顛簸跋涉后到達廣州。陳云下火車后沒有休息,而是立即與外貿部、廣東省的領導同志溝通廣交會的籌備情況。當談到商品定價時,陳云指出:“商品定價不能憑主觀愿望,而要根據市場行情。價定低了,我們吃了虧;定高了,外商不買,東西壓在那里,而且失去了國外的市場,我們也吃虧。”
![]()
10月15日,廣交會正式開幕。10月16日下午,陳云來到展廳參觀。當外貿部副部長陳樹福匯報工藝品的出口價格時,陳云說:“出口工藝品要爭取好價。適可而止,盡量多賣。今天我看到那塊石頭,商人出價8萬元,為什么不賣?我看7.9萬我也賣。是不是今年春天批判了低價思想后,認為提價就是馬列主義,降價就是機會主義?穩價多銷不對,但高價高到賣不出去也不對。”
“運動”期間 ,由于受極左思潮影響,玉刻、木刻、象牙刻、絲織的觀音、彌勒佛及歷史人物肖像等被看成封建迷信產品,并被阻撓生產和出口,周恩來曾對這種現象進行過多次批評。這次廣交會期間,陳云十分關心這個問題,他說:
總理說過,除反動、丑惡、黃色的以外,其它的都可以出口。我看外貿部要向中央寫個報告,提出《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岳飛傳》等書中的題材,除反動、丑惡、黃色的以外,是否可用。如經中央批了,說這樣做可以賺外匯,下面就可以動了。否則,下面不好動。總之,工藝品要創新題材,這是第一條;舊題材有的也可以用,但要請中央批一批,這樣就好辦了。否則,就會影響創造的積極性。
![]()
陳云的這番話,在工藝品題材問題上,既婉轉又堅定地否定了“左”的做法,宣傳了周恩來的指示精神,巧妙地支持了傳統工藝品的生產和出口。
廣交會期間,從國外進口3億美元的軋鋼設備問題再次被國務院有關部門提上日程。這一方案從一開始就遭遇“四人幫”的阻撓和非難,他們主張只進口主要設備,不進口附件和相應的原材料。在“四人幫”看來,連附件都要進口,破壞了自力更生的原則,他們攻擊國務院“崇洋媚外”,“違反自力更生方針”,搞“洋奴哲學”。
陳云在聽到“四人幫”的這些聲音后,斬釘截鐵地說:“正在訂貨的那套3億美元的軋鋼設備,有關的附件和原材料要一起進口。這套設備投產后可年產鋼板300萬噸,如果缺了零配件,國內解決不了,就要推遲生產,耽誤一年,就少產300萬噸鋼板,很不合算。如果有人批評這是‘洋奴’,那就做一次‘洋奴’!”
![]()
陳云(右二)講話
在陳云的堅持下,最終軋鋼設備和相關的附件、原材料被順利進口。
在這次秋季廣交會上,共有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的13641名商人到會洽談貿易。歷時一個月的交易會,出口成交額達到15.8億美元,比上一年秋季廣交會約增加5億美元,比當年春季廣交會約增加2億美元,此外還達成了4.3億美元的進口成交。陳云對此功不可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