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3日《人民法院報》06版
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今年以來,聚焦市委市政府“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這一核心目標,江門法院以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為抓手,通過善意文明執行、深化執破融合機制建設、提升執行攻堅效能等各項務實舉措,以執行之力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一個個具體案件的高效執結,一次次執行機制的創新突破,都是江門法院持續提升司法服務效能、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升級的生動實踐。
文明善意執行助企紓困解憂
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其健康發展關乎民生福祉與經濟韌性,而法院司法保護的力度與溫度,恰似精準滴灌的“營養液”,深刻影響著企業對市場環境的預期與發展信心。
今年5月的一個工作日,一面錦旗被送到恩平市人民法院林柳梅執行團隊手中。某五金公司負責人李某難掩感激:“多虧了法院當時的靈活處置,現在我們公司是無債一身輕,又接了新的訂單,生產經營也算有了起色!”
![]()
這份感謝,源于一次關乎企業存亡的執行。
2024年,李某的五金公司因40余萬元工傷賠償款,被工人楊某申請強制執行。
執行人員調查發現,公司廠房設備多為租賃,受市場下行沖擊,本就舉步維艱,若強制拍賣設備,這家扎根于產業鏈縫隙的小微企業恐將直接破產。
面對企業存續與申請執行人權益的兩難抉擇,恩平法院秉持善意文明執行理念,優先采取“活封”措施,既保障財產安全,又維持企業正常運轉,同時以限制高消費督促企業履行義務。
執行法官林柳梅多次深入廠區,聯動園區工作人員協調各方,分析利弊。最終,楊某同意在法院監督下以五金公司應收貨款抵償賠償,企業財產查封同步解除。
賠償履行完畢后,恩平法院主動出具《信用修復證明書》,幫助企業卸下信用懲戒“枷鎖”,實現“輕裝上陣”。這一“放水養魚”的司法智慧,成功為困境企業按下經營“加速鍵”。
在江門法院,用執行溫度為企業鋪就生存出路,早已成為司法實踐的生動注腳。江海區一家影院曾因債務糾紛瀕臨絕境,在征得申請執行人同意后,法院給予其15天執行寬限期。恰逢節假日黃金檔,影院憑借這寶貴的“喘息之機”迎來“逆襲”,營收大幅增長,還清全部欠款,重煥經營活力。
“這短短半個月的寬限,不僅是司法程序的靈活調整,更是對企業生存規律的尊重與守護。”江海區人民法院執行法官江繼業如是說。
![]()
?鶴山市人民法院執行干警到企業走訪,聽取意見建議。
為系統提升司法護企效能,江門法院構建起涉企執行案件“懲戒﹢幫扶”雙軌機制。依法審慎運用執行強制措施,靈活適用“活封活扣”“滾動解封”等善意文明舉措,創新推行“自動履行﹢信用修復”聯動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司法強制措施對企業的沖擊。
過去一年,江門法院對550件案件采取“活封活扣”措施,釋放4.16億元財物的“造血”潛能;給予執行寬限期2041次,為企業贏得寶貴發展時間;實施失信懲戒制度精細化管理,列入失信被執行人的江門地區注冊企業組織數量由2024年10月2053家下降至當前的451家;通過41次預處罰、34份信用修復證明、44份主動履行證明,幫助企業重塑信用、恢復市場活力。這些數字背后,是眾多小微企業走出困境、重獲新生的鮮活故事。
緊跟江門市委“廉潤五邑·親清護企”專項行動部署,今年5月,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出臺《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司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糾治涉企審判執行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為打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提供制度保障,持續為企業“舒筋活血”。
機制創新為資源循環“提速”
在優化營商環境的棋局中,破產重整向來是檢驗司法智慧的關鍵一子。
跳出傳統司法路徑,江門法院探索推行“預重整﹢重整”機制,為困境企業打開了一扇重生之窗。江門某電器公司從債務危機中突圍的歷程,正是這一機制優勢的鮮活注腳。
江門某電器公司因擔保鏈牽連等因素,陷入高達5.6億元的債務泥沼。當債權人申請重整時,企業可供執行的財產僅有13公頃工業用地及地上廠房,若直接進入破產清算程序,這些不動產不僅面臨拍賣變現的現實難題,快速處置更會導致價值大幅縮水,讓債權人利益雪上加霜。
如何在“保資產”與“護債權”間找到平衡點?江門中院給出了解題思路——通過預重整程序開展司法招商。
“傳統重整程序只有9個月法定期限,談判一旦破裂就只能走向清算,而預重整就像給企業一場‘熱身賽’,能大大提升重整成功率。”江門中院法官陳侃倫如此闡釋機制優勢。
預重整期間,法院與管理人團隊緊鑼密鼓推進工作:短短兩個月內,不僅促成企業與債權人達成和解共識,更成功引入意向投資人,同步完成資產評估審計。在首次債權人會議上,重整計劃獲得各表決組全票通過的“零異議”結果。
從案件受理到重整計劃執行完畢,全程僅用53天。
![]()
?江海區人民法院法官到轄區內企業走訪調研。
如今,電器公司已轉型為科技材料企業,曾經沉寂的生產線,終于在司法助力下重燃生機。
然而,企業的重生之路并非就此一帆風順。對經歷破產重整的企業而言,失信印記如同“緊箍咒”,讓其在融資合作中寸步難行。
如何破解重整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信用修復困局,助力其重返市場賽道,江門法院打出府院聯動組合拳:與央行江門市中心支行搭建“司法﹢金融”信息橋梁,與市場監管部門打通常態化溝通鏈路,讓信用修復從“多頭跑”變為“一鍵通”。
在解決個案困境之后,江門法院進一步著眼于機制創新——經過一年多“執破融合”專項行動實踐探索,江門中院出臺《關于構建“執破融合”新機制規范執破案件辦理的工作指引》,成立由4名破產審判法官和6名執行法官組成的“執破融合”團隊,構建起全流程規范化的執破案件辦理體系。
專項行動開展以來,984件執行案件關聯的35家企業經“執破融合”機制“分診”,蓬江區人民法院入選全省法院專項行動試點法院,司法資源在精準滴灌中形成良性循環,為市場生態注入源源不斷的修復活力。
此外,江門法院全面推行小微企業破產案件快速審理機制,今年以來,破產案件平均辦結時長同比縮短436天,盤活企業不良資產2項,涉及金額4.4億元。
用效率護企業權益“穩穩落地”
執行工作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
2024年,全市法院8個執行事務中心投入實體化運行,將立案、查控等事務集約化辦理,推動首執案件平均結案周期提速15%;與江門市公安局建立查人扣車聯動機制,實現線上查控被執行人、查扣被執行人車輛等功能。這些舉措如同為涉企執行裝上“提速引擎”,更在關鍵時刻為企業解危紓困。
![]()
今年2月,蓬江區法院執行事務中心接到廣東某技術公司的緊急電話:“法官,某電子公司要轉移被查封的鉆銑中心!”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執行行動即將拉開帷幕。
原來,安徽某電子有限公司與該技術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進入執行階段后,因前者未能履行執行和解協議,蓬江區法院依法查封了一批由技術公司生產、交由電子公司使用的鉆銑中心進行查封拍賣。
“這些設備是被執行人的核心資產,一旦被轉移,申請執行人的權益將無法保障!”此次執行涉及異地扣押、大型設備搬運等復雜問題,蓬江區法院當天即啟動異地執行預案,組建3人專項小組,次日清晨就奔赴安徽亳州。
抵達現場時,數十名員工在被執行人組織下阻撓執行,聲稱“設備是自己采購的”。執行團隊當即亮出法律文書,逐一向現場人員說明非法處置查封財產的法律后果,同時聯系亳州當地法院和派出所協助維持秩序。
在兩地司法力量的協同下,執行人員48小時連續奮戰,終于將34臺鉆銑中心全部安全運回江門。當最后一臺設備駛入倉庫時,申請企業負責人緊握法官的手,鄭重地說:“謝謝你們,幫我們保住了企業的關鍵財產。”
![]()
在跑出執行“加速度”的同時,江門法院同步織密司法公開網絡、筑牢權益保障防線。全市法院執行條線開通“政務版企業微信”聯絡平臺,解決法院與執行案件當事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工作透明度,更好地服務當事人。
針對不動產拍賣中“過戶慢、稅費亂”的頑疾,江門中院聯合稅務局推出“各付稅費”協作機制打開交易堵點。一年來,全市法院房產拍賣成交率達64.24%,為稅收增加3310.46萬元,513套“沉睡資產”通過司法拍賣重入市場循環,讓“紙上權益”加速變成“真金白銀”。
“未來,江門法院以更有力的舉措、更高效的服務,積極回應企業司法需求和關心關切,用有溫度的公正、有力度的效率,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讓法治成為江門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和最持久的優勢。”江門中院黨組書記、院長林江群表示。
來源:人民法院報
排版:譚年安
編輯:古慧琳
審校:何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