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伴隨清晨的鐘聲里,武僧騰空翻滾,木人樁前光影交錯;鏡頭外,解說詞把武術套路定義為“神功”,溢美之詞不絕于耳。觀眾們在鼓點里熱血沸騰,仿佛傳統武術可以打敗一切格斗術。
聲名在外、如雷貫耳的少林武術,向來被尊為中華武學之圣殿。
然而,剝開傳統武術包裹的層層文化光環,那所謂“無敵”的傳說,終究只是一個精心編織的幻覺。
只要把目光移向現代搏擊,幻覺的肥皂泡就會輕易地被戳破。
沒有實戰意義的套路招式,在拳套與裸絞面前節節敗退;花俏的轉身、飛踢、馬步,不過是對手眼中的破綻;傳說中神秘的“一擊必殺”,在實戰中可能連一記簡單的直拳都擋不住。
不知從何時起,少林武術成為傳統文化的符號之一,然而剝開文化想象的華麗外套,所謂的傳奇只不過是一場集體幻覺。
歷史早已揭示真相。
民國年間,擂臺之上的傳統武術家面對現代搏擊技法屢屢敗北,印證了其致命缺陷。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更尖銳指出:那些花哨招數“徒支虛架”,于“臨敵實用”毫無價值;傳統武術所謂“畫圓守中”的戰術理念更是難以適應真實戰場。
曾出演少林棍僧的武打明星李連杰在訪談中坦言:“電影里的功夫是藝術,現實中一秒鐘都撐不住。”
文化越神圣,實戰越脆弱。
過度包裝的文化更放大了這種認知偏差。
![]()
在時間長河里,包括傳統武術在內的傳統文化深深融入民族的血脈,在禮儀、修身、表演甚至神秘主義中尋找安身之所。各種套路、動作的設計更多地演變成舞臺表演,越來越不具有實戰意義。
所謂的“神功”,不過是文化符號的表演;動作配合玄學的口訣,最終成為滿足集體幻想的“武舞”儀式——表面上精美、深邃,實際上毫無價值。
同樣,還有我們所謂的美食文化、酒文化,等等。
傳統武術的迷思,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遺產時的普遍困境:為了維護傳統文化的崇高地位,模糊了幻覺與現實之間的分野。
少林武術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自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若執著于為其披上玄幻的神話外衣,恰恰是對傳統文化的最大諷刺。
傳統文化的出路,在于真正認清什么是珍寶、什么是包袱。只有放下虛幻的執念,才能理性、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文化應當保留什么,應當把什么放進博物館,應當徹底摒棄哪些垃圾。
以傳統武術為例,它完全可以在表演、健身等領域,體現它可能的價值,而不是過度吹噓。比如,可以保留舞獅、誦經、木人樁,把它們當作博物館里的青銅器——看看就好,沒有鳥用。
別再用傳統欺騙自己!
旋轉的棍花、花哨的把式,只不是傳統文化的幻覺,不是現實的答案。
當糟粕被供奉為“國粹”,理性便讓位于感情的文化敘事。
傳統文化,不過是一場跨越千年的幻覺,是自我神化結果——傳統武術就是一個典型樣本。
我們創造了神話,又甘愿被神話禁錮。
下面是網友總結的在傳統文化中存在的部分糟粕:
等級觀念、忠君奴才思想、裙帶關系、明哲保身的油滑之道、見風使舵的處事之道、表里不一的虛偽、缺乏求真務實與常識邏輯的思維方式、只講立場不論是非的判斷標準。
分享易中天老師的兩段視頻。
歡迎大家補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