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之美,歲月留香
文/張妮
孔子在《論語》中有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德不孤,必有鄰”,今天談及此并非是自夸,而是深覺此名言確實是對個人道德修養的鼓勵,也是對社會和諧共處的期望。
小時候住在農村,村落人口密集,左鄰右舍關系都處的跟親戚似的。2000年后,農村的生活條件已經很不錯了,即便天天吃肉也不打緊了,可太奶奶和奶奶時常惦記一碗玉米面面魚。
玉米面面魚是一道西北小城天水本地具有特色的傳統美食,它主要以玉米面為主要原料,將玉米面加入滾水攪拌成粘稠的面糊,然后通過特殊的工具,將面糊塑造成類似小魚的形狀。在烹飪方式上,可搭配各種調料和配菜,做成臊子蔬菜湯、漿水湯等,以此增加其口味的層次感。
![]()
與老屋后墻僅一墻之隔的是靳奶奶家,她家的正門距離我家比較繞,后門則近多了。在農閑時兩個奶奶經常互相串門,我就是那個狗皮膏藥,貼在奶奶身上扯也扯不下來。長此以往,長年累月,兩家關系處的格外親密。
靳奶奶在暑天一得空就會做面魚,有時候會提前告知讓我端一小盆給太奶奶和奶奶吃,有時候做好了會在她家高聲喊我,我蹦蹦跳跳的出去,一會就端來一盆面魚。
當然,除了面魚,但凡靳奶奶得空,只要她做了涼粉、然然、面皮都會喊我,有時候奶奶不好意思不讓我去,她就會親自端來。她和奶奶是貼心的老朋友,還時常惦記著我的太奶奶,甚至做了我爸爸喜歡吃的吃食也要端來。她真的做到了“親吾親,以及人之親;愛吾愛,以及人之愛”。
昨天剛完成散文《捎來一夏豐收》,其實在我住在老屋的那些年,很多時令蔬果都是左鄰右舍互相贈與的,而靳奶奶是我記憶中最深刻的鄰居之一,她經常會提著一竹籃豇豆、辣椒、蔥、茄子、萵筍等拿到我們家。
除了靳奶奶,我家還有好多好鄰居,有的新磨了玉米面會拿來一袋子;有的試種了花椒第一年采摘也會送一點嘗嘗鮮;再到關于農事,大家都會很有默契的在春秋季主動幫忙灌溉、在冬季頂著刺骨的寒風修剪果樹。
2008年剛進入冬天,爸爸媽媽出了車禍,媽媽的傷勢稍微輕一點,爸爸的較為嚴重,腿骨骨折,打了石膏,從醫院回來后只能躺在炕上休息,媽媽還要照顧爸爸,地里的農活也就擱置了。
等到開春,媽媽去地里撿拾修剪完畢的果樹枝條,只見地里空空如也,一堆堆碼放整齊的枝條躺在地邊。后來問了二爸、三爸、姑姑還有小姨,他們都不知情,爸爸沉思良久說,肯定是哪個鄰居幫忙撿拾的,好人啊,做了好事不留名。
多年之后,我工作結婚,離開了農村住到了城市。總感覺那一幢幢的樓房阻隔了鄰里之間的情分,甚至樓上樓下住的是誰都不知底細,更不必說還能不能處出感情?就在我發出質疑之時,發生了一件讓我熱淚盈眶的感人之事。
2020年年底的一天,雖已入冬卻是艷陽高照,我中午奮力一拼將褥子頂了出去,多次用勁都未能曬在晾衣繩子上,最終還是在路人的幫忙之下成功掛上去的。1.8*2.0米的大褥子,縫制之時稱了很多棉花,確實是很重。等到我晚上下班回來,發現褥子不見了,當時怒火中燒,以為又被賊偷了,因為幾個月前剛丟過一大盆發財樹。
我氣憤極了,站在物業保安室查監控,爾后接到老公電話,原來是二樓的鄰居收到她家去了,她擔心天黑返潮褥子白曬了,更擔心我懷孕了還睡在上面會不舒服。我當時哭笑不得,心情如遭臨冰火兩重天一般,還沒出物業保安室,我就潸然淚下,其實回頭想想,我倆都忙于工作,很少見面,也沒有接觸多久,最多見面笑一下打個招呼。可是,她卻讓人如此感動,感慨頗深。
![]()
前幾天,我早上起床發現廚房大理石櫥柜上放了幾個北京七號的桃子(我家住一樓,窗戶從外面打開可以放東西進來),我以為是老公拿來的,但又覺得不可能,他桃子過敏,怎么會買桃子呢?晚上他回家也否認了,直到第二天和開心奶奶遛娃,才得知桃子是開心奶奶拿給我的。開心是我兒子的小朋友,他倆從出生五個月就被推著嬰兒車車一起遛彎,長大后這三年形影不離。
知道真相的那一瞬間我特別開心,讓我如沐春風,沁我心脾,不禁在心頭泛起一陣甜蜜,突然有一種回到了農村鄰里之間的感覺。那幾個桃子確實很好吃,軟硬適中,桃汁豐富又香甜。
這塵世紛擾喧囂,如能遇上一二位好鄰居,這聒噪的生活也能變得清新一些。但愿這世間多的是人性的美好與善良,少一隔閡。讓這一份睦鄰之美,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流傳,熠熠生輝。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