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位于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壩鎮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此召開。(攝影:方圓記者 張哲)
本文為《方圓》雜志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經過75年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國的國家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精神因傳承而不朽,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一處處革命遺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個個紅色故事……在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里,即便一處窯洞、幾棵古樹,也隱藏著許多動人的革命故事。今年9月,《方圓》記者分別前往江西、陜西、湖南等地革命老區,追尋紅色記憶。
![]()
守護“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
于都河畔,長征渡口,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機關、中央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在此集結出發,踏上漫漫征途。
全國人大代表鐘敏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管理辦主任,也是紅軍的后代。20多年來,她一直站在紅色文化宣傳一線,講述紅色故事,弘揚長征精神。
今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鐘敏說:“我們將利用好這個節點,加大宣教力度,貫穿歷史和現實,講好長征故事,吸引全國各地游客來到于都、了解于都,在重走長征路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每一次講解都是我與觀眾的‘雙向奔赴’,在觀眾被我的講述感動的同時,我也會為每一位動情的觀眾備受感染。”鐘敏向《方圓》記者表示,這種“雙向奔赴”就如同檢察機關守護紅色資源,既溫暖群眾的心、涵養群眾的愛國情懷,又有利于更好地挖掘紅色資源、弘揚革命精神。
不僅在于都,江西紅色資源數量多、分布廣、類型豐富,被譽為“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如何用法治力量守護好這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傳承紅色基因,庚續紅色血脈,是一代又一代檢察人需要完成的使命。
據了解,近年來江西省檢察院以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引導全省檢察機關聚焦革命遺跡、遺址、紀念設施、重要人物舊居、故居、紅色文化等領域,積極穩妥開展公益訴訟監督探索,努力推動解決紅色資源保護的重點難點問題。
2021年至2023年6月,全省檢察機關辦理革命文物、紅色文化遺產、英烈紀念設施等各類紅色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551件,發出檢察建議463件。
贛州是紅色故都,是原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這里奠基,舉世聞名的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從這里出發。為迎接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贛州市檢察院主動服務長征文化公園(贛州段)建設,推動長征出發地舊址及烈士紀念設施整體保護,組織瑞金市、于都縣等檢察院重點開展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法律監督活動。
瑞金市轄區內,以“長征第一山”“長征第一橋”“長征第一站”為主要代表的長征系列紅色舊址、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日常監督和管護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存在破損坍塌、荒蕪以及維護修繕管理不到位等情形。
瑞金市檢察院向相關行政部門集中送達公益訴訟檢察建議書,建議對案涉破壞毀損長征出發地舊址的違法行為依法處理,確保革命文物的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對案涉長征出發地舊址及設施、古樹名木進行管理保護,加強日常監管維護。檢察建議發出后,經檢察機關“回頭看”發現,相關問題均整改完畢。
“長征出發地舊址和烈士紀念設施是光輝長征歷史和偉大長征精神的鮮活載體,是賡續紅色基因、傳承長征精神的生動教材。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守護革命史跡,一大批革命舊址重新‘活起來’了,跨越時空的革命精神在新時代有了新傳承,為‘檢察藍’點贊。”在瑞金的“長征第一山”等地,當地村支書向《方圓》記者表示。
![]()
讓紅色資源真正“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
殷殷話語,指引前行。爭取黨委、政府、人大支持,強化軍地協作,凝聚紅色資源保護合力;突出辦案重點,統籌推進加強革命文物、紅色文化遺產以及英雄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和利用;構建長效機制,做好紅色資源保護“后半篇文章”……
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是檢察機關近年來持續推進的一項重點工作。2021年以來,最高人民檢察院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部署全國檢察機關開展紅色資源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工作,以法治力量讓紅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煥發時代光芒。
黨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催人奮進、引人深思的光輝歲月。據統計,陜甘寧地區目前有革命遺址400多處。2021年以來,陜西省檢察院在全省部署開展“尋訪革命舊址 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革命精神”專項活動。
截至2023年7月,陜西省檢察機關共尋訪革命舊址2214處,辦理公益訴訟案件501件,推動認定文物19處,推動確定文物等級25處,推動納入革命文物名錄66處。
在紅色資源星羅棋布的延安,洛川會議紀念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2021年10月,洛川會議紀念館因連續強降雨遭受損害,其中警衛隊舊址3號院窯洞的窯邦、窯背坍塌。災后,由于經費原因,紀念館一直未實施修繕。
2023年9月,洛川縣檢察院對該線索予以立案,并向行政部門制發檢察建議。富縣檢察院于同年12月4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請求判令洛川縣文旅局依法履行監管職責,法院予以支持。經檢察機關持續跟進監督,受損窯洞得以修繕。
位于湖南省桑植縣橋自彎鎮學堂堡村的羅峪整編舊址,2019年2月,被公布為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年久失修,羅峪整編舊址周邊一度雜草叢生,房屋自然損毀嚴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2022年4月,桑植縣檢察院在開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中發現上述線索,立案調查后向相關行政部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革命文物保護監管職責,積極爭取資金及時修繕羅峪整編舊址,并建立常態化管護制度。收到檢察建議后,相關行政部門積極推進整改,多渠道籌集修繕資金,全面修繕羅峪整編舊址。
“各級檢察機關立足辦案的同時,也做好紅色資源保護‘后半篇文章’。”最高檢公益訴訟檢察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檢察機關與文物保護部門、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等建立協作機制,在事實認定、證據研判、鑒定評估、法律適用等方面相互提供專業支持,協同推進建章立制、系統治理;同時,堅持“辦案保護、愛國教育、普法宣傳”相結合,兼顧紅色資源保護利用與傳承發展,通過以案釋法、打造基地等方式創新宣傳,讓紅色資源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
“檢察機關不僅著眼于羅峪整編舊址的物質修復,更著眼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通過督促行政機關加強舊址的保護與管理,讓紅色資源真正‘活’起來。”
桑植縣檢察院副檢察長符婷介紹說,隨著羅峪整編舊址的對外開放與廣泛宣傳,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中小學生及人民群眾前來參觀學習。自2022年9月以來,桑植縣已有羅峪整編舊址、桑植起義舊址等多處革命文物被列為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僅2023年接待參觀者就達112萬余人次。
![]()
保護紅色資源就是傳承紅色基因
![]()
江西省瑞金市檢察院檢察官走訪中央紅軍長征麻地宿營地(毛澤東舊居)舊址。(攝影:方圓記者 張哲)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圍繞保護和傳承紅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2019年11月,經中央編委批準,中央編辦批復國家文物局設立革命文物司,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革命文物傳承發展的制度自信和殷切厚望。此后,各地陸續公布革命文物目錄,并積極開展紅色資源普查、保護工作。
目前,全國革命文物保護管理狀況顯著改善,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陸續公布第一批和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達3.6萬多處,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
“‘紅色文物’又稱‘革命文物’,是紅色資源的重要載體。目前已經認定登記的紅色文物,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普遍包括見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以來彰顯革命精神、繼承革命文化光榮歷史的實物遺存。”西北政法大學中華法系與法治文明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斌通接受《方圓》記者采訪時說。
“從法治角度對紅色資源進行保護,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和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王斌通表示,現階段,我國各部門各行業圍繞紅色資源的法治保護,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具體包括:加強紅色文物立法,完善文物保護法律制度體系;加強紅色文物執法,督辦查處文物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普法宣傳,增強全社會紅色文物保護意識;加強部門協作,嚴厲打擊文物犯罪行為,等等。
在此過程中,江西、陜西、甘肅、山東、河北等地深入挖掘紅色法治資源,加大紅色法治文物保護力度,建設了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紅色法治展館和紅色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推動紅色法治文物的保護利用與平安建設、法治建設、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深度融合,真正使其成為大力弘揚紅色法治文化,推動廣大干部群眾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法治自信的鮮活教材和生動實踐。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故事宣講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這已經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基本共識和行動自覺。
![]()
為紅色資源保護注入更多檢察力量
王斌通注意到,近年來,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多批紅色資源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領作用;制定并公布系列工作方案,指導各級檢察機關開展法律監督工作。例如,在《2024年檢察公益訴訟軍地協同辦案工作方案》中,案件類型從英烈名譽保護的民事公益訴訟拓展到英烈紀念設施保護的行政公益訴訟,涉軍紅色資源保護方面辦案力度不斷加大。
今年9月,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最高人民檢察院與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發布一批英雄烈士保護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捍衛英烈榮光,共同推動構建英烈保護協同共治大格局。
據統計,2024年1月至8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英雄烈士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618件。
“保護紅色資源就是傳承紅色基因,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這項工作的腳步不會停歇。”最高檢公益訴訟檢察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尊崇英雄、緬懷英烈、捍衛歷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檢察機關將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與行政機關協作配合,統籌做好英烈保護“大文章”,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的良好氛圍。
“檢察機關在以公益訴訟助力紅色資源保護工作中,亮點頻出,成績斐然。”王斌通表示,下一步,檢察機關可以繼續從統籌發揮行政、民事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持續加大案件辦理力度;因地制宜、與時俱進開展紅色資源保護專項行動;加強檢察司法與行政執法工作協同,形成紅色資源保護合力等方面,做好各項工作,為紅色資源的法治保護注入更多檢察力量。
“通過監督辦案,檢察機關不僅有力履行了公益訴訟檢察職責,也引導社會公眾更加注重對革命文物、英烈紀念設施等紅色資源的保護,形成傳承紅色基因的濃厚氛圍。”
鐘敏向《方圓》記者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門強調“完善公益訴訟制度”,這既是對公益訴訟檢察實踐的充分肯定,更是對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提出了更高期許和要求。希望檢察機關繼續在紅色資源保護領域精耕細作、久久為功,通過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責,助力守護紅色資源。
“今年3月27日,我受邀參與了江西省蓮花縣檢察院關于散葬烈士墓管理保護職責案的公益訴訟‘回頭看’活動,親身感受到了檢察機關為守護紅色資源、捍衛烈士榮光的不懈努力。”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貫勝鞋業有限公司工人王花萍表示,檢察院立足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推動當地政府部門做好英烈保護工作,不僅是對英烈為國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犧牲和貢獻的最好銘記,更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動人之舉。“今后,我將繼續發揮好人大代表作用,關注群眾需求,攜手檢察機關,廣泛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共同捍衛英烈的合法權益、守護英烈榮光!”
(更多內容請關注《方圓》10月上期)
本文雜志原標題:《這些紅色記憶,應該被永記》
延伸閱讀
90年前,長征從這里出發
他毫不猶豫地將8個兒子送上了戰場,無一人生還
![]()
編輯丨肖玲燕王麗設計丨劉巖
首席記者丨劉亞
往期精彩
![]()
![]()
![]()
點擊圖片
購買《方圓》雜志
好看的人都點了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