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丨“新舊共生”喚醒沉睡古村)
新華社南昌11月3日電(記者石佳、熊家林)曾經的“生態傷疤”如今成為旅游打卡點,荒廢的老屋不僅得到免費修繕還有租金收入,古村里“長”出了面包房、理療館……老場景與新業態相融,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合市鎮游墊古村的生態、生產、生活狀態煥發新生機。
“這里曾因石料開采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村民種的樹苗都長不大。”在游墊古村旁廢棄的合市鎮白石崗石場,金溪縣自然資源局礦山修復股股長米秀蘭說,采石場20多年前停產后,這里留下二三十米深的礦坑和周邊荒地,像一塊趴在古村邊的“生態傷疤”,成為游墊古村文旅發展的“減分項”。
“我們沒有簡單‘填坑復綠’,而是結合游墊古村的文化底蘊做文章。”參與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相關負責人張桂發說,團隊通過土壤改良、植被補種等方式“治愈”礦坑創傷,重塑古村周邊景觀風貌,古韻村落和礦坑新景串成了一條完整的文旅路線。
來到昔日的廢棄礦坑,只見一潭碧水蓋住了“創口”,山崖上的瀑布躍入其間,白色的太空艙民宿“點綴”在湖邊。古村的商業收益還能反哺生態環境保護,張桂發表示,游墊古村部分文旅營收會以游客的名義持續投入到生態修復基金中。
![]()
江西省金溪縣合市鎮,曾經廢棄的白石崗石場經過修復后的景色。新華社記者 熊家林 攝
沉睡的古村煥發生機,首先受益的是村民。
金溪縣被譽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古村落博物館”,當地積極整合資金,搶救性修繕了數千棟古建筑,現存明清古建筑1萬多棟。游墊古村內,古屋改建而成的民宿從今年10月初開始試營業。游客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里,偶能聞見窯烤面包的香氣。
“母親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我如今在古村做面包師,既方便照顧家庭,又能賺一份收入。”38歲的村民胡亮以前在外地開面包店,今年聽聞家鄉的生態和人氣變化后,應聘來到村里窯烤面包店工作,月薪6000多元。
不少村民像胡亮一樣依托古村文旅產業實現家門口就業。游墊古村景區運營負責人梁滋民說,古村從以前的單一觀光景點發展成多元文旅綜合體。隨著中醫館、面館、水下書屋等業態陸續開放,村民有的成為服務員、廚師,有的支起小攤售賣當地農產品和文創產品。
古村因創新而煥新,因文化而長青,村民是受益者也是主人翁。如今,提升改造后的游墊古村里,古色建筑鱗次櫛比、街道整潔寬敞,有時還能見到外國游客的游覽身影。70多歲的村民劉美榮每天都會拉著閨蜜來古村里散散步,她說,眼看村里人氣越來越旺,干事創業的機會變多,打算把在外務工的兒子也叫回家鄉發展。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金溪縣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增長10.3%和7.98%,當地一個個古村落正煥發新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