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拋出“重啟核武器測試”的言論,一場橫跨大西洋的核博弈迅速升級。
俄羅斯總統普京隨即下令相關部門起草核試驗準備方案,北極新地島試驗場的備戰信號,讓冷戰后維持數十年的核克制體系搖搖欲墜。
這不僅是美俄兩個核超級大國的正面交鋒,更將全球推向了新一輪核軍備競賽的危險邊緣。
而在這場大國角力中,中國堅持的核戰略立場,正成為影響全球戰略平衡的重要變量。
![]()
核試驗陰影逼近 這場核危機的導火索,源于特朗普近期一系列前后矛盾的表態。
他先是通過“真實社交”平臺宣稱已下令五角大樓重啟核武器測試,隨后在受訪時再次確認這一意圖,但美國能源部長卻緊急澄清,所謂“核測試”僅針對投送系統和威懾裝置,不包括核爆炸。這種模糊不清的表態,讓俄羅斯方面深感警惕。
作為回應普京于11月5日召集俄聯邦安全會議核心成員舉行緊急會議,責成外交部、國防部等多部門提交核試驗準備建議方案。
俄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明確表示,北極新地島試驗場已做好全面準備,可隨時承接核試驗任務。
這座曾用于“海燕”巡航導彈測試的場地,通過多年持續擴建隧道設施,已具備快速響應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強調俄羅斯將繼續恪守《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義務,僅在其他國家率先測試時采取對等反制,凸顯俄方“不率先、不示弱”的立場。
美俄的激烈互動并非孤立事件,當前美俄之間僅存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即將于2026年2月到期,該條約曾限制兩國部署戰略核彈頭數量不超過1550枚,但目前核查機制已實質凍結,雙方不再分享相關數據。
在條約存續存疑的背景下,核試驗問題的激化,無疑讓全球核軍控體系雪上加霜。
![]()
核試驗的重啟并非易事,美俄兩國的備戰能力存在顯著差異。
從測試場地來看,美國僅有內華達國家安全局一處可用試驗場,且受嚴格的安全環保規范和國內政治制約,進行完整地下核試驗至少需要24至36個月。
而俄羅斯的新地島試驗場多年來維持著高水平備戰狀態,2023年至2025年的衛星圖像顯示,俄方一直在擴建相關設施。
專家普遍認為俄羅斯重啟核試驗的速度將快于美國。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信息項目主任漢斯·克里斯滕森指出,俄方若僅需傳遞政治信號,可在數周內完成無復雜儀器的基礎測試。
![]()
若要獲取完整技術數據,最長也不超過六個月。相比之下,美國的核試驗準備受多重因素掣肘,周期大幅拉長。
從核試驗歷史來看,美國曾進行1030次核試驗爆炸,涉及1149次單獨爆炸,遠超俄羅斯的715次。
美國還投入3450億美元打造“核武庫管理計劃”,通過超級計算機模擬替代實彈測試,在技術積累上占據優勢。
但俄羅斯的“鏡像反應”策略,美國做什么,俄方就對等回應,讓這種優勢難以轉化為實際威懾力,反而可能觸發相互升級的惡性循環。
![]()
多國立場影響格局美俄的核博弈正在引發連鎖反應,讓本就脆弱的全球核不擴散體系面臨崩塌風險。
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近期明確表示,朝鮮絕對不會放棄核武器,若美國不承認現實,朝方不會進行無意義談判。
這意味著一旦美俄重啟核試驗,可能引發更多國家跟風,導致核擴散失控。
![]()
國際社會對此普遍擔憂。13位諾貝爾獎得主與40位核政策專家聯合簽署《防止核戰爭宣言》,警告核依賴型安全架構的危險性。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已任命獨立科學專家小組,研究核戰爭對全球的長期影響。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拉斐爾·格羅西更是緊急呼吁,核設施絕不應成為攻擊目標,任何破壞核安全的行為都將危及全人類。
![]()
在這場亂局中中國的立場尤為關鍵。針對外界關于中國核力量增長的猜測,外交部發言人多次明確表態,中國堅持自衛防御核戰略,始終將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不參與軍備競賽。
中國是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國家,這種負責任的態度,與美俄的軍備競賽傾向形成鮮明對比,也成為穩定全球核秩序的重要支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