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下單,就能安排理想工作?10月30日,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報道》一則視頻引發廣泛關注。視頻中,鄭州一位母親為了讓女兒進入煙草專賣局、地鐵集團等理想單位工作,輕信直播間所謂“花七十萬就能安排”的謊言,最終不僅工作沒著落,還被騙走十七萬元。
盡管隨著事件的曝光與警方介入,十七萬已如數追歸。可現實中,挽回騙局經濟損失卻并不容樂觀。各地人民法院已判決多起類似案例,當事人為了“托人辦理工作”,花費少則五六萬元,多則高達幾十萬元,結果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在民事判決中,常以“原告未遵從正常的就業秩序,有違公序良俗,不應受法律保護”為由,駁回原告退款請求。這些案例,無疑給輕信他人“關系與能量”的求職者敲響了警鐘:所謂“好工作”,不會從天而降!
為何此類騙局能夠屢屢得逞?根源在于人們對“好工作”的渴望,以及就業競爭下的焦慮心態。在傳統觀念里,一份體面的工作,不僅關乎個人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更承載著家庭的期望和榮耀。尤其是個別領域行業,因其穩定的工作性質、較高的薪資待遇和良好的福利保障,成為眾多求職者眼中的“香餑餑”。然而,這些熱門崗位的競爭往往異常激烈,在真才實學面前,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的急切心理,打著“有關系、有能量”的幌子,承諾可以幫忙安排工作,從而騙取錢財。
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在法治社會,任何行業的就業招聘都有著嚴格的規范和程序。以煙草等國企為例,其招聘過程通常要經過嚴格的考核錄取,包括筆試、面試、體檢、政審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標準和要求,旨在選拔出真正優秀、符合崗位需求的人才。那些聲稱可以通過“關系與能量”繞過這些程序、直接安排工作的,必然是斂財的騙局,最終不過是為了填滿自己的貪婪欲望。
面對這些就業騙局,求職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警惕。一方面,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認識到就業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需憑借自身的實力和努力去爭取。不能迷信所謂的“關系與能量”,更不要輕易相信那些不切實際的承諾。在求職過程中,通過正規的招聘渠道獲取信息,如企業官網、招聘網站、人才市場等,仔細甄別招聘信息的真偽,避免陷入騙局。另一方面,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一旦發現被騙,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注意保留相關證據,如轉賬記錄、聊天記錄、合同協議等,以便在維權時,提供有力的證據支持。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切實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挖掘潛力,加強穩崗促就業工作。各地各高校應細化就業指導、加強供需對接、更好服務困難畢業生群體,共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這件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
面對各類就業騙局,除了求職者自身提高警惕外,相關部門和平臺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監管,規范招聘行為,打擊虛假招聘、詐騙等違法行為,維護就業市場的秩序和公平。平臺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要加強對招聘信息的審核把關,嚴格審查發布者的資質和信息的真實性,避免為不法分子提供傳播虛假信息的平臺。對于以找工作為由騙取錢財的不法分子,要一追到底,予以嚴懲。對違規發布虛假招聘信息的平臺和個人,要依法追究其責任,并建立黑名單制度,對其進行聯合懲戒。
所謂“好工作”不會從天而降,就業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努力奮斗,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通過正規的渠道和方式去求職,方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實現人生價值。讓我們摒棄僥幸心理,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共同營造一個公平、公正、有序的就業環境。(朱亮)
來源:人民論壇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