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廣播電視局 認真落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提出的“更多精品、更廣傳播、更優環境”的要求,深入實施全省廣電視聽提質創優工程,全省精品創作量質齊升。
抓好選題、加強管理
以系統思維筑牢精品創作根基
做大做優“遼字號”選題庫。圍繞重大主題、重要節點和特色題材,自下而上組織全省廣電媒體和社會影視機構,立足各自實際進行謀劃;在此基礎上,自上而下逐一從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等方面進行把關,形成了160多個項目,覆蓋文藝節目、紀錄片、廣播劇、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等題材類型。
分級分類實施動態管理。對入庫的項目,首先實施“分層次管理”,確定“重大”“重點”“有潛力”和“一般”4個層次,分別明確職責和權重。其次實施“重點項目包干制”,定人、定任務、定責任,切實把精力和資源投入在關鍵點、要害處,不斷提升選題的落地率、精品率。最后實施動態管理,周期性進行調度評估,根據實際新增有潛力的項目,及時淘汰無法完成的項目,適時進行講評和引導,推動精品創作壓茬推進、源源不斷。
![]()
守正創新打造精品力作。自今年初以來,多部作品叫好又叫座。《2025遼視春晚》持續蟬聯全國衛視春晚同時段收視冠軍;電視劇《以法之名》全媒體播放量累計破15.9億;紀錄片《候鳥的旅行箱》單集境內單一平臺最高播放量202萬,境外單一平臺最高播放量272萬;重大理論文獻紀錄片《東北抗聯》全國累計收視2064萬人次;跨省聯合推出的新聞專題片《挺起不屈的脊梁》在遼、湘兩省衛視同時播出。
![]()
選準賽道、優化服務
以創新思維激活精品創作動能
“便捷化”優化營商環境。搭建省級微短劇審核平臺,優化審批服務流程,實現全流程線上辦理。積極推進影視勘景平臺建設,囊括全省14個地市的優質取景點位,大大降低影視團隊勘景成本。
“差異化”建好基地園區。成立遼寧省網絡視聽協會,鼓勵和支持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建設各有特色的基地園區。目前已建成的中視縱橫遼寧微短劇文化產業基地、云創未來短視頻產業園區、文體法三創實踐基地各具特色。
“專業化”加強專家指導。加強專家庫管理,在園區試點設立專家服務站,通過下放二級、三級管理員賬號,實現審核服務“就近辦、專業辦”。針對項目實際,組織行業專家參與規劃備案審核,推動創作引導、告知承諾、要件提示等工作前移,有效規避因內容偏差導致的后期修改耗時。
![]()
自今年初以來,遼寧新增節目制作機構312家,其中外省來遼企業142家;《沈陽1931》等重點微短劇創投工作進展順利,開拍數量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練強內功、借足外力
以開放思維匯聚精品創作合力
深挖特色資源。用好遼寧豐富的文化資源,系統梳理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以抗日戰爭起始地等紅色“六地”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特色題材,鼓勵各級各類創作團隊從中汲取靈感,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型IP。
強化人才支撐。一方面,積極搭建平臺。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在沈陽舉辦馬欄山智慧融媒創造營“東北三省一區專場”活動、“提質創優專題培訓班”。前往長沙舉辦“推動遼寧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研修班”,組織引導一線創作人員對標行業翹楚,學習經驗、更新觀念、增強本領。另一方面,強化激勵引導,大力支持領軍人才參與承擔重大課題、重要項目、重點創作,積極扶持青年英才開展創作研究、考察調研、實踐鍛煉。加快推進民營企業培優行動,在職稱評審中予以傾斜,進一步樹牢“大抓創作、多出精品”的鮮明導向。
![]()
拓寬傳播渠道。在大力爭取廣電總局、協會及中央媒體、頭部平臺大力支持的基礎上,積極與兄弟省份尋求合作。一方面,加強“多省聯動”,與吉、黑、蒙、湘簽署《廣電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備忘錄》,圍繞發揮五省區廣電媒體優質資源的牽引作用,打造聯合傳播矩陣。另一方面,促進“南北互動”,與湖南省廣播電視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確定10余個具體合作項目,聯合推出新聞專題片《挺起不屈的脊梁》、微短劇《報告班長,山河無恙!》等重點作品,通過兩省廣播電視和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