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神奇不神奇?最近一款名為"歸家"的手機應用在兩岸之間火了起來。這個軟件沒什么復雜功能,就是能讓大陸和臺灣的普通人直接聊天交流。可就是這么個簡單的小程序,卻在網上掀起了一陣熱潮,連國臺辦都專門出來表態。
![]()
這個"歸家"應用設計得很貼心。打開軟件,會自動匹配兩岸用戶進行一對一交流。你可以選擇文字聊天,也能語音通話,甚至還能一起在線看視頻。最特別的是,軟件里內置了方言翻譯功能,閩南話、客家話都能實時轉換。
臺灣小伙阿明是在朋友的推薦下下載這個軟件的。他匹配到了來自廈門的小雨,兩人一聊就是三個小時。阿明發現,原來大陸年輕人也喜歡周杰倫,也愛看同樣的綜藝節目。小雨則對阿明描述的臺灣夜市充滿了好奇,兩人約好等疫情結束一定要見面。
像阿明和小雨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據統計,"歸家"上線一個月,注冊用戶就突破百萬,日均匹配對話超過十萬次。有些聊得來的用戶甚至組建了群聊,一起討論美食、音樂、旅游等各種話題。
這個現象引起了國臺辦的注意。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朱鳳蓮特意提到這件事。她說"歸家"應用的熱潮,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親情,反映出兩岸民眾對加強交流合作的真誠期待。
確實,通過這個軟件,很多誤解得以消除。臺灣大學生小陳原本對大陸知之甚少,通過和西安網友的交流,他才知道大陸的高鐵如此發達,移動支付這么方便。而大陸的劉阿姨則通過軟件認識了臺中的林奶奶,兩人驚訝地發現,她們做的肉粽配方竟然如此相似。
當然,交流中也會遇到一些小插曲。有時因為用語習慣不同會產生誤會,比如大陸說"地鐵",臺灣說"捷運";大陸叫"土豆",臺灣叫"花生"。但這些小小的差異反而成了聊天的趣料,大家常常為此笑作一團。
"歸家"的開發團隊很有心。他們在軟件里設置了"兩岸知識小課堂",每天推送一些有趣的文化常識。還會定期舉辦線上活動,比如兩岸廚藝大賽、方言挑戰賽等,讓交流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這個應用的火爆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在蘋果和安卓的應用商店里,"歸家"長期位居社交類應用下載榜前列。用戶評分高達4.9分,評論區里滿是兩岸網友的暖心留言。
有對兩岸婚姻夫婦在軟件上分享他們的故事:丈夫是山東人,妻子是臺南人。他們說這個軟件讓兩家親人拉近了距離,現在雙方父母經常通過軟件視頻聊天,處得像老朋友一樣。
國臺辦表示,將繼續支持鼓勵這類民間交流活動。朱鳳蓮說,兩岸同胞本來就是一家人,應該常來常往,越走越親。這種自發的民間交流,比什么說教都更有說服力。
確實,在軟件的熱門話題區,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對話:"原來我們都一樣"、"期待早日實現自由行"、"希望兩岸永遠和平"。這些樸素的愿望,正是億萬同胞的共同心聲。
專家分析認為,"歸家"應用的成功在于它抓住了兩岸民眾渴望交流的迫切需求。在疫情阻隔、官方往來受限的情況下,這個軟件為普通民眾提供了一個便捷的交流平臺。
更令人感動的是,這個軟件還促成了不少實實在在的合作。有臺灣茶農通過軟件找到了大陸經銷商,有大陸企業家在臺灣找到了合作伙伴。這些自發的經貿往來,進一步加深了兩岸的經濟融合。
隨著影響力擴大,"歸家"團隊也在不斷完善功能。最近他們新增了"兩岸尋親"板塊,幫助失散多年的親人重聚。這個功能上線第一天,就成功幫助三對分離半個多世紀的親人取得了聯系。
看著視頻里白發蒼蒼的老人相擁而泣的場面,很多用戶都感動落淚。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是任何力量都無法割斷的。
國臺辦強調,將一如既往地為兩岸交流合作創造有利條件。不管遇到什么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的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不會改變。
現在,"歸家"應用已經成了兩岸民間交流的一個標志性平臺。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這里上演,每天都有人在這里找到知己、伙伴甚至親人。這個小小的手機應用,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海峽兩岸的千家萬戶。
正如一位用戶留言所說:"軟件的名字起得好,'歸家',我們都是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成員,遲早要團團圓圓在一起。"
這或許就是"歸家"應用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無論相隔多遠,無論分別多久,家人的心永遠緊緊相連。而這種發自內心的親情,正是推動祖國統一的最強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