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欄目語: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此,由湖南省政協辦公廳、湖南省文旅廳、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湖南省文物局指導,湖南省政協融媒體中心、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宣傳教育部聯合推出“80年80箋·信箋里的抗戰”主題活動,本刊將刊發反映家風家情抗戰信箋系列故事,敬請關注!
導讀:“家書傳鄉音,共敘家國情”,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湖湘兒女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紅色的革命精神必將代代傳承。
20世紀30年代,中國大地內憂外患,眾多湖湘子弟走上國內革命戰爭與抗日救亡的道路,他們投身行伍,背井離鄉,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不懈奮斗。而一封封家書則寄托著他們的思鄉之情,流露著湖湘兒女的家國情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藏國家三級文物“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2營羅自應給父親羅賢均的家書”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藏國家三級文物“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2營羅自應給父親羅賢均的家書”內頁。
(一)
該件文物來源于湖南省桑植縣,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舊藏。作者羅自應,男,為桑植縣風香坪羅家灣人,據民國三十一年《桑植縣圖》所示桑植縣僅有一處“楓香坪”推斷,“風香坪”應為“楓香坪”別稱,現屬桑植縣洪家關鄉楓坪村。
該地位于桑植縣城北部,距賀龍元帥故鄉洪家關僅4公里,今仍有楓香坪地名存在。結合信函書寫年份及信中“從戎數年”的表述,羅自應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在家鄉參加紅軍,經歷長征到達陜北,抗戰全面爆發后編入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0師718團2營參加抗戰,是一位堅定的革命戰士。
文物為一套五件,含信封與四張信件內頁。
信封正面由右往左寫有收信地址、收信人、寄出地、信件性質等信息;左側貼有“中華民國五分”郵票,中部蓋有寄出地郵戳。信封背面書寫有“萬里家書、切勿遺失,1937.12.15”字樣,蓋有投遞地郵戳。
信件內頁整體為毛筆采用半文言半白話文的形式、由右往左以繁體字豎排書寫。文字的起始,作者追憶往昔,言語間滿是因自己數年投筆從戎無法接濟家庭,而致使雙親困苦的自責。
接著引用“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典故表達父母恩情不敢忘,并解釋以前因社會環境動蕩、部隊流轉不能與父母通信,今部隊于黃河邊擔任河防任務,駐地相對穩定,故寫信表達對父母的思念與祝福。
最后,交代自己的工作職務,希望父母收信后來函告知家情近況,落款除姓名外,另詳細附回信的方式。字里行間表達的是切切真情,而信件開頭“雙親”字樣提格、作者自稱“男”字縮小退格的書寫,為舊式板書中表尊卑的寫法,體現作者長幼有序、尊重父母的觀念。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藏國家三級文物“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2營羅自應給父親羅賢均的家書”信封正面和背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供圖。
(二)
信函的字面上表達的是游子報國、思鄉之情,但其背后所含的歷史信息與當時的國情緊密相關,是時代的見證。
翻開歷史的書頁,作者家鄉桑植縣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該地是賀龍元帥家鄉、紅軍三大主力紅二方面軍的發源地之一,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中共領導下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
1927年12月,中共中央指示由賀龍等組成中共湘西北特委,發動湘西北群眾開展武裝斗爭。1928年2月,賀龍等10人抵達桑植洪家關。3月,經中共湘西北特委組織發動,聚集武裝3000余人,宣布成立工農革命軍,進占桑植縣城,建立中共桑植縣委。
從1928年至193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在四省邊區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建立起地方蘇維埃革命政權與紅四軍、紅二六軍團等革命武裝,紅色的革命火種燃遍湘鄂川黔大地。據不完全統計,僅桑植縣就有3萬多人參加紅軍隊伍。1936年春,紅軍退出湘鄂川黔根據地實施戰略大轉移,桑植縣的子弟兵也隨著革命隊伍經歷長征轉戰陜北,開啟中國革命新篇章。
![]()
《文史博覽·人物》2025年第10期 《烽火年代,一封寄往湘西的萬里家書》
(三)
除折射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歷史背景外,作者部隊的番號、信函上的相關郵政信息,也是國共第二次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見證。
羅自應所在部隊正式番號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2營”。1937年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而120師則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為主融合陜北紅軍等部隊改、擴編而成,718團為120師下屬359旅部隊。
1937年底八路軍出陜抗日過程中,718團留守于陜西省吳堡宋家川擔任黃河河防任務。在民族危亡的環境下,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一部分,國共雙方開始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從信封、信中落款、郵票、寄收郵戳等信息可知該家書作于1937年12月15日,于當年12月17日經中華民國政府官辦郵政從陜西省綏德縣寄出,1938年1月7日投遞至湖南省大庸桑植縣。在1937年10月,根據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會議,規劃陜西省之延安、綏德、吳堡等地,歸陜甘寧邊區政府直接管轄。信中末尾注明如父母回函可先寄至延安轉送至部隊駐地。八路軍的信件能在邊區政府與國民政府管轄地之間經國民政府郵政系統流通,證明國內郵路的暢通,也從側面說明國共雙方除停止軍事上的對抗外,也在其他方面開展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
在歷史長河中,“有國才有家”的觀念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家國情懷而奮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家書傳鄉音,共敘家國情”,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湖湘兒女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紅色的革命精神必將代代傳承。
文 | 楊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