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領域正迎來一場深刻的智能化變革。隨著《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深入推進,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重塑教育生態,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注入新動能。特別是在以實踐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中,AI技術不僅重塑了教學方式,更成為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關鍵力量。
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傳統職業教育仍面臨“教學脫節”“實踐薄弱”“評價單一”等突出問題,亟需通過技術創新推動教育變革。在這一背景下,AI技術的深度應用為破解這些難題提供了新的可能,正在推動職業教育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從傳統育人向智慧育人升級。
教育范式轉型:從知識傳遞到能力構建
傳統職業教育長期存在教學資源單一、實踐場景有限、課程內容滯后等問題,難以適應快速迭代的產業需求。而AI技術的引入,正在推動職業教育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深刻轉變。
在課程體系方面,AI助力構建“模塊化、動態化、跨學科”的新型課程結構。通過整合行業數據與技術趨勢,課程內容得以實時更新,并與職業資格標準深度對接。任務導向的教學設計取代傳統的章節式講授,學生在完成真實項目任務的過程中,不僅掌握專業知識,更鍛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以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為例,該校積極運用AI技術將行業最新動態實時融入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的動態更新,確保教學與行業發展同步。
在教學模式創新方面,AI驅動的混合式學習正成為新常態。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眼鏡驗光員》課程通過運用“慧眼精靈”AI智能助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實時答疑與專業輔導,并依據學情動態調整教學計劃。此舉推動課堂從“教師主講”轉向“師生共研”,實訓從“模擬操作”升級為“虛實融合”,使學生能在安全的虛擬環境中反復訓練,再于真實場景中應用提升,形成了“學中做、做中學”的良性循環,有效提升了教學效率與學生參與度,該課程也因此入選2024年上海市高職教育精品在線課程。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AI賦能教育不僅改變了學生學的方式,也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為學習過程的引導者、課程資源的設計者、技術應用的推動者。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為關鍵。教師需掌握AI工具的使用,能夠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運用智能評估系統分析學情,實施個性化教學。同時,學校通過建立“企業導師”制度、推動教師企業掛職等方式,增強教師的產業實踐經驗與技術創新能力。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數字素養與教學理念同步提升,逐步形成“人機協同、教學相長”的新型教育生態。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組織研討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產教融合深化:打通校企協同“最后一公里”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AI技術已成為打通校企協同“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橋梁。通過構建數據共享、平臺共建、人才共育的協同機制,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制度壁壘被有效破除,推動職業教育向更高質量、更貼近產業需求的方向發展。
在AI平臺的支持下,教學資源與企業數據實現深度互聯。企業提供的真實案例和產線數據經AI系統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學生能夠在校園內接觸并解決產業實際問題。同時,學校依托AI技術為企業提供定制化培訓和聯合科研服務,推動技術迭代與標準創新。這種雙向賦能既解決了教學資源更新滯后的問題,也緩解了企業技術升級的人才壓力。
在校企協同育人方面,AI技術發揮了關鍵作用。以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為例,通過AI技術賦能專業建設,校企合作成效顯著。企業將真實業務數據轉化為教學資源,學校則為企業培養掌握AI技術的專業人才,雙方還共同開展技術研發,推動行業進步。
這種深度融合使校企合作規模持續擴大,合作企業數量顯著增長,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實踐機會。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就業對口率大幅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到行業認可。越來越多的企業從用人方轉變為“育人方”,與高校共同構建起招生—培養—就業的全鏈條協同機制。
通過AI技術的全面賦能,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不斷深化,不僅提升了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也增強了企業參與教育的積極性,為產教融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實踐范例。
實踐教學升級:虛擬仿真與真實場景融合
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的核心環節。AI賦能的虛擬仿真平臺,正在改變傳統實訓中高成本、高風險、低覆蓋的困境。例如,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開發的《虛擬仿真眼視光電子商務軟件》于2023年申請了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該軟件加入企業真實數據,通過經營競爭式的游戲化學習場景,讓學生在零風險的環境下體驗真實電商運營,利用AI助手快速掌握專業知識,通過AI模擬訓練提升客服技能,使用AI決策系統輔助運營,給學生更好的指導和建議。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反復訓練,熟悉操作流程、應對復雜場景,大大降低了實操門檻與安全風險。
與此同時,AI系統能對學生的操作數據進行實時分析與反饋,精準識別技能短板,推送針對性訓練內容。這種“虛擬訓練—真實實踐—數據反饋”的閉環模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技能熟練度與崗位適應能力。實踐表明,通過AI賦能的實踐教學改革,學生核心技能指標得到顯著提升,部分專業技能掌握準確率明顯提高。
AI對教學范式的重塑,進一步推動了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深度綁定。在校企合作中,AI還助力構建“實習—就業—反饋”一體化數據平臺。企業可實時了解學生實習表現,學校則根據崗位能力要求動態調整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高度匹配。這種基于數據的精準育人模式,正在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從多所院校的實踐來看,AI賦能職業教育已取得顯著成效。學生核心技能指標普遍提升,就業對口率穩步增長,校企合作范圍不斷擴大。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多元,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實現有機融合。調查顯示,學生對AI賦能教學資源的滿意度超過90%,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得到有效培養。
然而,改革仍面臨諸多挑戰。AI技術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尚不充分,復雜場景下的智能決策能力仍有局限;教師數字素養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對新技術存在適應障礙;校企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制約了AI在實踐教學中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未來的改革中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突破加以解決。
面向未來,AI賦能職業教育需要從多方面持續深化。首先,要深化技術應用,推動AI從輔助工具向核心引擎升級,開發更精準的行業數據分析模型,拓展AI在復雜場景下的教學與診斷能力。
其次,要強化跨學科融合,打破專業壁壘,推動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醫療健康等領域的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通過多學科協同創新,構建適應未來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
最后,要構建標準體系,加快制定AI教學標準與行業認證規范,推動產教融合走向制度化、體系化、標準化。建立政府、學校、企業多方參與的質量評價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AI賦能教育不僅是技術手段的升級,更是教育理念、培養模式、評價體系的系統性重塑。在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AI正成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基建”。
只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業為導向、以技術為驅動,才能真正構建起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智慧育人新體系,為新時代卓越工程師與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注入持續動能。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AI賦能的教育新模式必將為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作者唐雯瑋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數理與統計學院教師;張軍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職業技術教師教育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