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ERDOS 秋冬時裝秀現場
“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 Golden Days。”——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寫下他對北平秋日的贊嘆。近百年后的今天,北京的秋天依舊動人且溫柔。飄落的銀杏樹葉鋪滿大地,成為金色的奇景。走入其中,人也不由得放慢腳步,靜下來仔細感受和聆聽這座古都。
在 ERDOS 秋冬時裝秀之際,ERDOS特別發起「Golden Days 北京時刻」系列對談,邀請《時尚芭莎》執行主編衛甜、脫口秀演員小北、國際知名建筑師馬巖松、《單讀》主編吳琦,作客ERDOS FM 城市之聲,在暢談間重訪北京的精神與生活。
首場對談中,《時尚芭莎》執行主編衛甜與脫口秀演員小北,從城市生活的點滴出發,談北京獨特的氣候與食物,談身處其中的孤獨與溫情,也談快節奏生活里人的剛柔并濟。小北說,北京有很多懷揣夢想的人,在這里你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對于衛甜來說,北京承載了她太多美好的記憶,是她永遠眷戀的家。
第二場對談中,國際知名建筑師馬巖松與《單讀》主編吳琦轉向城市的精神肌理,以建筑為媒,談論這座城市的人與自然、共性與個性、傳統與未來。在馬巖松看來,中國傳統文化里人和自然的關系,就藏在北京老城區的建筑里;而對于吳琦來說,北京既是他文化工作的起點,也構成了他文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北京的 生活 到她的精神氣質,從衣食住行到建筑文化,兩場對談共同描繪出屬于當下的“Golden Days”。它不在過去,也不在遠方,而在此刻,在我們依然能感知四季、善待自己、共情他人的每一個瞬間。
以下是兩場對談的精華內容,請和我們一起與秋天調至同頻:
![]()
衛甜× 小北
北京,夢開始的地方
01
火鍋、羊絨和好天氣
小北 我知道衛甜姐是北京人,你對北京應該比我們更了解,有著不同的視角。都說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節,你覺得這個好主要是好在哪里?
衛甜 北京的四季特別分明,甚至有點極端。夏天能熱到像在火爐里一樣;冬天就冷到你懷疑人生;然后春天的風刮得很離譜,沙塵暴說來就來;只有到了秋天,會有一段平靜的時間,天氣很好,不冷也不熱,天很高,身體和心情也會變得舒適。還有北京的落葉也很美,黃色的銀杏跟紅色的城墻特別搭,可能是這樣令大家覺得北京的秋天是最好的季節。

《時尚芭莎》執行主編 衛甜
小北 秋天很容易讓人回想往事,你從小到大關于北京的回憶,有沒有記憶比較深刻跟秋天相關的?
衛甜 日壇公園那邊有很多大使館,使館區的房子都比較矮,路上種了很多的銀杏,車和行人都很少,每年這個時候,那里的落葉都會鋪滿馬路,你從上面走過去,會聽到那種沙沙的聲音。我在那附近住過幾年,散步的時候,腳踩在金色的落葉上的那種感覺,令我印象好深。那些落葉有時候會被清潔工掃到路邊,變成一個個金色的小山,那時候我會有想跳到里面的沖動。它融合了一種特別傳統的北京的美,又加上了一點國際化的感覺,這種真的只有北京才會有。
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茶館,外面有一條路叫趙登禹路,是以一位抗戰烈士名字命名的。我小時候住在這邊,會一直走這條路,今天看路邊的葉子已經都黃了,保持著十幾二十年以前的樣子,就覺得太美妙了。
小北 作為一個外地人,我只去過南鑼鼓巷,我的美好記憶也充滿了刻板印象。比如,當時吃的老北京酸奶,還有我第一次吃吉士果,你們本地人是不是都沒吃過,它其實不是北京特產,應該是國外的食物,但是在南鑼鼓巷做,有點像長長的油條,上面有冰淇淋。我當時以為這就是北京的,當時還覺得北京的胡同里人特別多。但今天來到這附近,感覺這邊又特別悠閑、舒服,特別適合散步。
你覺得自己的身體或心情,在秋天有沒有什么季節性的變化?
衛甜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 3 月,我們小時候都這么說。秋天真的很容易犯困,也很適合養生,在這種天氣下多休息一下,挺好的。然后一到秋天,還特別想吃東西。一定要吃的是涮羊肉,一定要穿的是羊絨。
我小時候老覺得羊絨是爸爸媽媽穿的東西,他們會覺得羊絨衫很珍貴,過年過節穿一穿,做一個有意思的搭配。可是對我來說,總覺得羊絨不是我該穿的,小時候可能會穿點什么連帽衫、運動衣。后來是有一次,去了西單,然后抬頭一看,原來有一個鄂爾多斯大廈在這,滿眼看過去各種各樣顏色的基本款羊絨衫,我就買了很多。然后到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習慣,買最基礎款的羊絨衫,穿上以后會有無限的搭配的可能性。
小北 說實話我今天見到衛甜姐,感覺跟我腦海中的時尚圈人士不太一樣。我平常在上海,感覺時尚圈的人都特別喜歡中英文夾雜,但是今天見到衛甜姐,一是沒有說英文詞,二是感覺狀態也特別松弛,特別舒服,感覺很中和。
衛甜 其實北京也是個運轉特別快速的城市。像我今天早上 6:30 就起床了,7:30 就已經出門先干了一件別的事情,然后回來再做這個訪談,晚上還有別的事情要去做。我有時候想,這一天的節奏是很夸張的,對任何人來說這種安排都很過分。可是北京人會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就是隨時可以整個人放空,就癱了。我在辦公室里,可能別人看不見,我可能還在看稿子,搞下一期的選題,但是我人已經是癱著的了。
小北 我給你講個小八卦,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還去面試過時尚雜志。當時去的時候感覺里面的人都很光鮮,不僅里面人不一樣,電梯都跟我平常坐的都不一樣,需要輸入什么號碼再進去,對我來說特別新鮮。
但說實話,我覺得我不是一個特別時尚的人。如果讓我做一個特別時尚的事,我會覺得特別冒險,因為我對這個行業或者時尚的審美沒有一個具體判斷,我穿一個自認為時尚的衣服出去,很容易垮掉。比如,上高中的時候就感覺熒光綠這個顏色很好看,但我長得很黑,不知道熒光綠穿在我身上其實不好看,會顯得人氣色很差。后來慢慢長大一點,工作了,才意識到可能時尚這個東西就是揚長避短。
衛甜 時尚一定是需要時間積淀的。要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不只是外形,還有談吐、身材、走路的姿勢、自己做的事情、自己的身份,才能最后給自己一個適合的搭配。這些都需要時間的,很正常。
02
孤獨與溫情,一半一半
小北 網上有很多人說,在北京生活過的人這輩子就定型了。你有沒有哪個時刻讓你覺得自己離不開北京?但你是北京人,好像本來就很難離開?
衛甜 我真的完全沒有辦法離開,北京承載著我一切的記憶,已經根植在我的靈魂里面了。北京給了我現在做的事情的靈感,我作為一個媒體人希望傳達的主題和概念是很宏大的。比如說我們做關于中國的選題,我們就會說江河湖海,不只是小橋流水那些。江河湖海講的是國家,講的是大家的家鄉,氣勢磅礴。我覺得就是因為北京特別宏大,我每天生活在這里,想這些東西,才會給我這樣一個靈感。這可能是一個媒體的氣質,包括我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那你呢,你喜歡北京嗎?你會來了以后想多待幾天嗎?
小北 肯定會。每年我都來北京演出,北京對我來說是一個挺特別的城市,也有很多我喜歡的東西。比如我從高中大學起就特別喜歡看話劇,我覺得北京是全中國話劇土壤最好的城市,所以我都會特意來北京看話劇,然后見見北京的朋友,吃個火鍋。
北京觀眾也特別有意思。如果是正常買票過來看專場的觀眾,會很熱情,特別捧場。但是我們有一個叫“開放麥”的東西,是為了我們打磨段子,觀眾可以免費過來聽。我就發現這個時候北京的觀眾就會很挑剔,因為他們已經見過、看過很多很好的話劇,很好的藝術作品了,所以他就會覺得你脫口秀有什么厲害的,我聽過相聲。就是這種感覺,很有意思,跟別的地方很不一樣。
衛甜 我覺得你說的北京人狀態太對了。經常有人說北京的朝陽大媽特別熱情,北京是特別熱情的一個地方,其實我覺得北京人還有另一面,就是不在乎別人怎么看,也不在乎別人怎么樣。可能因為北京又是首都,又是古都,很多層的身份,然后這邊生活的人可能慢慢就會想,都這么復雜了,那我還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吧,不太在乎別人。就像現在很多城市有漂亮的、時髦的街拍,上海、成都都有很多,然后北京的街拍就很奇怪,很少有人會為了鏡頭去穿,冬天一拍全是黑色羽絨服。當然,我認為每個人還是應該更多地去了解時尚,這也是了解自己的一種方式。
你在北京演出這么多,有沒有哪一場是令你印象特別深刻的?
小北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我剛開始講脫口秀的時候。當時我們很多俱樂部都很小,就在南鑼鼓巷隔壁的一個特別小的胡同——大經廠西巷里辦脫口秀,觀眾也都來胡同里面看,很小的一個場地,一幫特別熱愛的人,當時有我、周奇墨、楊笠等等,大家在一起演,夢開始的地方。
衛甜 我們公司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在一個胡同。很多年前,北京還沒有現在的那些辦公大廈,也是在一個胡同四合院里,開始了時尚集團。
北京這個城市給你的感覺,你覺得是孤獨多一點,還是溫情多一點?
小北 我覺得大部分時間一半一半。
我剛來北京的時候,沒有什么朋友,有時候工作完之后也不知道要跟誰聊天,那時候感覺比較孤獨。溫情的一刻也有,因為北京的文化特別多元,你只要人在這里,就總能碰到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而當你碰到這些人的時候,就會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跟自己一樣的人,那個時刻會覺得非常溫情。北京有很多懷揣夢想而來的人,包括有一技之長的人,我覺得他們都很有才華,我也很欣賞,感覺這幫人在一塊也挺好。
衛甜 但是我在北京是特別享受孤獨。因為我很難得到自己的時光,生活中有很多家里的人,工作上的同事朋友,還有整個時尚圈、整個社交媒體,然后我又是一個喜歡從別人身上去獲得很多能量的 E 人,所以生活特別特別滿。
但是當你真正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你會聽到北京的聲音。北京公園里面會經常回響這種聲音,飛機從頭頂上飛過去,鳥飛過去,然后落葉在你自己的眼前,仿佛是這個城市單獨給你的一點東西。這種孤獨感是非常好的。
03
剛柔并濟
小北 今天假如我們把柔軟比喻成一種生活態度,那么在面對北京的快節奏時,你覺得我們應該怎么去理解柔軟?
衛甜 其實我不是一個特別柔軟的人,我在我的人生中很難去柔軟。我要很快節奏地去解決很多事情,做很多決定,所以我每次聽到柔軟的時候,我就覺得那不是我。但是我又仔細想一想,其實也未必,我的柔軟可能是在一個很難的生活里,一個很需要自己去沖、去闖的世界里,還可以保持松弛,還可以感受得到那一點點的休閑、一點點的快樂。其他的時候,我還是鎧甲,還是女戰士,但是我在特別恐怖的工作節奏中間,還可以癱一下,就像羊絨穿在身上的感覺,給自己一些柔軟的東西,讓自己能夠放松下來。
小北 我覺得做時尚的人應該都是剛柔并濟的。你腦海中有沒有這樣一個人物形象,或者你身邊的朋友有沒有這種剛柔并濟的人?

脫口秀演員 小北
衛甜 ERDOS 剛剛宣布的品牌代言人辛芷蕾小姐,我覺得她就很剛柔并濟。她真的是個很好玩的人,但是前兩天我們拍雜志的時候,她的眼神又很凌厲。上回在巴黎的時候我問她,我說你怎么去放松,你這么忙?她說沒時間,我一直在化妝,一直在工作,一分鐘都沒有,但是我化妝的時候我就看著夕陽,我就已經享受到了,就很開心。
我覺得每個人都是有這兩面的,就像我們今天穿的衣服,你看穿的是一個拉鏈的夾克,但是它是有羊絨面料在里面的。其實剛柔并濟可以融匯到生活中各個方面里去。
![]()
馬巖松 × 吳琦
在這里同時看到過去與未來
01
老北京城就像一個樂園
吳琦 北京是馬老師的故鄉,說是您最熟悉的城市也不為過,但您其實也由于工作原因常常世界各地跑,不知道現在您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感情是怎樣的,或者您會怎樣講述自己和故鄉的關系?
馬巖松 我大學畢業去美國留學,那是我第一次離開北京,所以也算是在這長大。我熟悉北京,但之前也沒有跟其他地方有過比較,直到后來去美國上學。現在我其實在北京工作,但是建筑師的工作你知道,得到處跑。到全國乃至全球去設計房子,也會時不時這么想,我記憶中的老北京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就會開始各個方面的比較。
我覺得北京還是有著可愛的一面,尤其對小時候的我來說,記憶里這就是一個玩的地方。上房揭瓦,就像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很多的平房,然后一直在屋頂上飛,很自由的感覺。
還有一個是老北京的山水。作為建筑師我,我覺得北京的城市不像西方就是蓋房子,它是有一個大的園林概念的。你看老北京中心就是景山,北海是皇家園林,然后什剎海、后海,有很多水,自然跟城市混合在一起。像我小時候,我記得大家都去什剎海游泳,現在可能不讓游了,那時候全聚在那游泳、釣魚,還去護城河滑冰,可有意思了。
有一段時間北京城市化,整個中國也進行現代化、城市化,所以新建城市占了一個主體,比起老的東西,大家更對新的東西感興趣。那時候北京搞奧運會,新的城市建設很多,然后大家更對那種新建筑有興趣,但是其實我對新建筑有一點批判的觀點,我總覺得發展太快的時候,總是要模仿,尤其是對西方的、美國式的那種高樓大廈,有一種向往。其實老北京很多經典的美,還是特別有詩意的。比如,當你在 CBD 卷得不行的時候,回到北京老城區的中心區,就覺得是兩個地方,老城你就覺得有山有水,自然就能放松下來,這個變化是挺大的。
但現在感覺好像大家又有點回歸了,是不是節奏又有點慢下來?城市里的自然也越來越珍貴,然后自己的時間大家也覺得珍貴,這時反而在老城里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共鳴。
吳琦 我在想是不是在您后來的建筑當中,“上房揭瓦”的這種勁兒,還有您對于自然、山水的重視,一直都是貫穿的,這一點上您其實一直都沒有變?
馬巖松 我個人一直有一點追求那種自由的東西。其實四合院挺好的,但是感覺還是有一點限制,所以我就特理解以前大人說小孩淘氣,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意思就是他要跳脫限制。
后來我去中國其他地方,發現這個是通用的,不光是北京,好多地方小孩都愿意上房上樹,所以我覺得追求自由是一個天性。你看這建一座房子,總是幾個墻一個屋頂,好像總有一個限制。我覺得建筑師可以在他工作里把這個空間變成一個自由的空間,幫助很多人能去跳脫,反正我骨子里是有這么一個東西。
但是我也有一個變化。在早期年輕的時候,你就更想證明自己,我跟別人不一樣,強調自我。但現在我好像更希望有一種對話,更覺得建筑師是一個代言人。比如我們討論我們的城市應該什么樣,我們喜歡什么樣的住宅、街道、城市空間,怎么去決定我住的家安全,如果建筑師去傾聽的話,或者你能共情人們的生活,你就能做出一個大家都很有感覺的作品,所以我現在其實挺愿意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城市的。
吳琦 您個人這種對于自由的向往,對于建筑師和城市關系的基本價值觀的建立,其實真的可以追溯到北京,因為您就是在這里長大的。所以我想先從您個人的部分開始聊起,您在北京的童年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馬巖松 我就是很淘氣、頑皮的一個小孩。小孩不都是這樣嗎?
吳琦 不一定,現在小孩很多可乖了。
馬巖松 如果你有這結論,我可以告訴你,環境影響人。我發現以前的城市,胡同、四合院都沒有特別清晰的規劃,它有平房顏色規劃,但實際上每條胡同都不一樣,它空間非常豐富,有很多的縫隙,不像今天的城市一筆一畫,清清楚楚非常有邏輯,非常理性。千城一面其實是挺可怕的,大家怎么住,怎么上班,怎么購物、出行、上學,都差不多是不是?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你的個性從哪長出來?這環境其實占了挺大一部分。
我剛才說北京城對我來說就像一個樂園。小時候我的記憶全是在上學的路上,那個時候小學全是走著上學,哪有什么家長送開著車什么的,就是走著去。其實也不想去學校,路上可能晃個半個小時,然后你就會經歷很多的空間,胡同小的街道院落,哪個院子里邊住著人,街坊鄰里,都知道。我那會兒老是經過一些工廠,有搞印刷的,我老跑到那里邊去看,就認識了好多工人,然后工人好像早上上著班也有點無聊,看來一小孩,就想跟你玩會兒,或聊會兒,老是耽誤我上學。
我覺得這些記憶全是這個城市空間給你的。它不是小區、街道,兩點一線這么簡單。我覺得現在的城市目的性比較強,你一出門想的是目的地,你不會享受這個過程,你不會慢慢地欣然接受你偶遇的東西。我覺得這讓很多人不那么敏感了,不會去感受驚喜,以前的城市還是有這種感覺的。
所以我的工作室還是在胡同里,我喜歡這種市井的老街道,因為它窄,街道、窄樹就顯得非常好看,有時候長起來就把街道給覆蓋住了。現在有的街道太寬了,那樹就會顯得很尷尬,像小花苗似的,然后空間不是特別適合人的行走。我現在屋頂上有一個平臺,因為周邊全是矮的房子,所以視線挺好。又能看到我以前小學所在的美術館后街,那時候一放學我們就可以跑到美術館看展覽。
02
為大家著想,其實挺玄妙
吳琦 現在從工作室看當時的街區,有變化嗎?

《單讀》主編 吳琦
馬巖松 還是挺不一樣,那時候那邊還是老城的樣子,如果你從天上往下看,樹會是一個主體,因為房子都是平房,樹越長越大,所以這城市是越來越綠的。
在院里生活的時候,好多記憶也是樹。房子它其實是靠邊的,它不是一個主要的位置,樹、花、空間、天地,或者你在院里的活動,這是主體,房子不是主體,我覺得這還挺東方的。然后你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變化,我們家那時候院里有一棵銀杏樹,落葉金黃色的,秋天的葉子落下來特別漂亮,然后銀杏果拿到那個房子里面,冬天不是燒蜂窩煤的爐子嗎,在上面烤著吃特別好。所以當時很多人雖然在城市里生活,但是與自然的關聯還挺多的。現在是房子越來越大,你要是從我們樓頂往新城那邊看,二環三環的 CBD,所謂的樓就占了主體,那樹就看不見了。
吳琦 所以現在您的天臺其實是一個特別好的觀景臺,觀察北京的變化和不同區域的特點。
馬巖松 對,因為能同時看到過去和現在。能看到西山,然后東邊看到這些高樓,所謂的現代城市。主要是感受到時間,以及對城市的看法。有時候我們進到一個局部,就容易在具體的點上鉆牛角尖,執著于這事一定要怎么著,其實有些事情它的時間尺度可以再放大一點,你退一步可能就沒那么糾結。
吳琦 之前看馬老師的很多訪問里面,開始談到情感這些因素,這和大眾刻板印象里建筑師應該非常理性、科學、用作品來占據城市天際線的形象有些不同。剛才您聊起童年上下學的路,對周圍環境的記憶,我們仿佛也看到了那個過去在北京長大的小孩,而這樣的記憶也跟我們每個人的過去發生著聯系。您覺得這種溫情是您最新的變化嗎?還是其實這一直是您想傳遞的一個信息。
馬巖松 我覺得建筑師應該為人考慮,這是正常的,給自己建紀念碑是不太正常的。只不過為大家著想這個事兒,其實是挺玄妙的。你如何認為你這么思考是大家需要的?

國際知名建筑師 馬巖松
其實所有的設計師都是這樣,這個職業——為別人設計,就是得為所有的用戶、市民,甚至是未來的市民去設計。今天可能大家不理解的,但是你的孩子是不是喜歡,都是以這個名義去做的,只是大家有各自不同的切入點。
比如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個性在這個過程里是一個什么位置?當我們談城市設計建筑設計要人性化,這椅子太高了或者太矮了,就是坐著不舒服,這就是共性的東西,是一些最基本的功能性的滿足。但是在一個城市里不同思想的人,不同性格的人,他有沒有自己的空間?這件事怎么體現出來?有沒有可能因為你所追求共性,把它給抹殺掉?千城一面就是因為設計出來一個模型,覺得這個模型好像挺好的,最后造成不同的人沒有不同的空間去表達自己。
所以我其實有一個想法,就是不談個性是沒法談人性的。我共情所有人有表達他們的自由,而不是說我來告訴你什么樣舒服,大家可能都覺得是這樣舒服,咱就這么弄,不是這樣的。
所以為大家考慮,所謂的人性,有可能帶來不舒適,有可能帶來一些挑戰和爭論。你做出一個建筑來,然后這個人說好,那個人說不好,我喜歡,他不喜歡,這個爭論本身能達到一個思想的自由或者解放,我覺得這個也非常重要。我們大家都接受一種東西,覺得正常的建筑是這樣的,很有可能是一種審美霸凌,你覺得它正常,因為它長期統治你的審美,然后你覺得反正你也沒必要去談它,它可能就會慢慢形成一種不太刺痛你的丑。
這是對于共情和人性的建筑,我自己的一些思考。當然最基本的,我覺得城市的樹木能給我們提供遮陰,有足夠的花園,殘疾人的盲道別給斷了,公共廁所干干凈凈的,我覺得這個是最基本的東西,但是除此之外還得有更多的人文的考慮。
03
新建筑,新浪潮
吳琦 我記得在設計央視大樓、鳥巢等這一批奧運會前后的新建筑的時候,當時國際上也把北京看作是一個建筑的試驗場,大家都要在這里比試比試。
認識、接受和消化北京新建筑這一波的浪潮,為今天的我們帶來什么啟示和信息嗎?
馬巖松 我其實是歡迎這種試驗性的,可能具體案例有些建筑我們不太喜歡,但是沒關系,它形成了一種對某些問題的討論。
美學就更是見仁見智的事,但是整體來說,任何偉大的城市都有那么一個時期,非常創新,非常敢于冒險,我覺得我作為北京人,不覺得這是一種冒犯,還是挺自豪的。
確實當時世界的文化界、建筑界非常關注北京的這些新建筑,但是我其實更在乎的是這些東西給我們帶來什么。比如很多的先鋒思想、試驗性的東西應該帶來更多的討論、對自我的認知、想象未來的能力,這個有沒有發生?如果我們因為害怕,又變成保守的,或者又變成一種我們不太認可的狀態,這個過程就有點浪費了。
你知道國家大劇院,當初好多人都說是“水煮蛋”,反對這個方案。可這是中國第一個國際競賽的建筑項目,新建筑產生新的思維、開放性等等,它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個標志性的文化事件。如果這個不開始,我們現在的生活絕對不是這樣的。所以其實建筑它是一個文化的體現,同時它可能又會反過來影響文化,影響人的看法。
吳琦 您說到最后我又非常的共鳴,因為剛才我們來的路上就路過了大劇院,而我應該也是在大劇院修成之后,開始在北京做文化的工作,所以就經常會去大劇院看演出。它有非常多國際性的演出,各種各樣的歌劇,也開始做國際芭蕾舞大賽,這些其實都成為了我們做文化公司這撥人的某種藝術上的啟蒙。當然,你在課本上也能學,網上也能看,但是你在你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國際水準的劇院,可以肉身去到現場空間,其實就變成了我們生活和生命當中的一部分。
每當秋光輕覆,北京就成了一座琥珀般的城市,人影交織,與時間在深處共鳴。ERDOS 以一顆惜時惜物之心,為秋冬呈獻羊絨的暖意,因循物性,亦是對人、對城市的愛和關切。
![]()
![]()
![]()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ERDOS 秋冬時裝秀現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