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發展·專家解讀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印發,在基層應用、臨床診療、患者服務、中醫藥、公共衛生、科研教學、行業治理、健康產業等8個方面明確24項重點應用,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度賦能衛生健康行業高質量發展。即日起,健康報推出“‘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發展·專家解讀”系列文章,對文件進行深入解讀。
本期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影像醫學專家
王振常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5部門印發了《關于促進和規范“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發展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的出臺意義重大,為全行業進一步應用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明確了目標和路徑。
當前,我國醫療衛生領域面臨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分布不均等挑戰,而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正為醫療衛生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其中,“人工智能+”民生福祉部分專門強調了要有序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醫保服務等場景的應用。因此,《實施意見》將有力推動人工智能在醫療衛生領域的規范應用,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服務模式,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
《實施意見》按照分步推進原則,明確了兩階段發展目標。一是到2027年,推進基層診療智能輔助應用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應用,緩解基層醫療資源短缺問題;推進臨床專病智能輔助決策在醫院的應用,提升臨床診療精準度;推進患者就診智能服務,優化就醫流程體驗。同時建成一批高質量醫療衛生數據集、一批臨床專病專科垂直領域大模型,并布局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為技術轉化提供支撐。二是到2030年,基層診療智能輔助應用基本實現全覆蓋,推動二級及以上醫院基本實現普遍開展醫學影像智能診斷等核心技術應用,形成完善的“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標準規范體系,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全面實現人工智能與醫療衛生深度融合。
《實施意見》聚焦重點目標重點領域提出3項主要任務。一是深化重點應用,推進基層智能診療、慢性病管理及健康養老服務,拓展臨床影像智能診斷、專病輔助診療與智能康復用藥,優化患者全流程智能服務,同時推動人工智能與中醫藥、公共衛生、科研教學、行業治理、健康產業融合。二是夯實基礎支撐,建設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優化醫療數據供給與合規流通,強化算力算法支撐及中試基地建設,完善標準規范與人才體系。三是規范安全監管。優化行業管理和審核體系,完善綜合治理機制,創新監管方式和預警機制,加強各環節監管和動態監測,強化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建立健全安全防護體系。
為指導各地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賦能衛生健康行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還提出了3項具體要求。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科研經費保障和人才評價機制,制定醫療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管理辦法。二是試點引領,開展高質量數據集和可信數據空間建設試點,建立創新容錯糾錯機制支持中試基地先行先試。三是生態培育,加強政策宣傳和規范引導,防止無序競爭和資源浪費,強化國際交流,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
![]()
編輯:秦明睿
校對:馬楊
審核:李詩堯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