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涉華表態,背后藏著驚人信號
據央視11月3日報道,中美經貿磋商達成成果共識后,美方高層密集發聲,白宮也公布了落實相關共識的具體時間表。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與中國合作可以讓美國“變得更好”。
![]()
中美經貿團隊通過吉隆坡磋商,達成了三個主要成果共識,在這就不贅述,具體可以文中查看《美國頂不住了!全球圍觀對華關稅徹底崩盤,東大給世界上了一課...》這就是特朗普對中國政策的關鍵轉折點,也可以說是美國“舉白旗”的有力證明。
特朗普的態度,從強硬到服軟,從“美國優先”到“與中國合作可以讓美國‘變得更好’”,看似只是一句表態的變化,卻證明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徹底潰敗。
特朗普2018年以“減少逆差、重振制造”為由挑起的貿易戰,最終淪為反噬自身的“敗筆”。數據顯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從2017年的3752億美元升至2022年的3829億美元,而對外貿易總逆差更從5660億美元飆升至2024年的9184億美元。再看制造業,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還從2022年的1298萬人降至2025年的1280萬人。穆迪研究證實,90%以上的關稅成本由美方承擔,導致美企損失1.7萬億美元市值,近25萬個就業崗位消失,每個家庭年均開支增加近1300美元。2025年4月美國CPI仍同比增長2.3%,高關稅帶來的通脹壓力持續侵蝕民眾福祉。
![]()
重要的是,2024年9月,美方曾試圖升級施壓,宣布對鋼鐵、半導體、電動車等“戰略性產品”分階段加征關稅,甚至計劃將電動車關稅提至100%、太陽能電池關稅提至50%。但僅僅一個月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悄悄修改規則,對120種關鍵零部件恢復關稅豁免,原因很簡單,這些商品在美國本土根本找不到替代供應商,加征關稅只會導致美國企業成本激增,最終轉嫁給消費者。
除此之外,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和“美國優先”原則,直接損害了盟國利益, 特朗普政府強行推動歐洲戰略收縮,要求北約盟國將軍費提至GDP的5%,甚至逼迫烏克蘭接受“屈辱停火”,這種“犧牲盟友保自身”的操作徹底動搖了跨大西洋信任根基。歐洲盟國普遍擔憂,若美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背信棄義”,未來在印太議題上更難指望其承諾。即便是印太盟友,也開始質疑美國的可信度,接受美軍部署的同時,卻被特朗普政府加征17%“對等關稅”,而這筆關稅可能直接導致菲律賓經濟衰退。盟友體系的信任赤字,成為美國戰略透支的顯著標志。
這也讓美國的盟友們紛紛“向東看”,巴西逐步擴大與中國的合作,將大豆對華出口占比從2018年的58%提升至2024年的76%;阿根廷在遭遇美國關稅打壓后,加強與中國的貨幣互換和農產品貿易,成功緩解損失;東南亞國家通過加入“一帶一路”,擴大對華供應鏈合作,降低了對美市場的依賴。這些案例都證明:當一個國家擁有多元且穩固的合作伙伴,就不必在單邊霸權面前低頭。
![]()
針對中國,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坑盟友,是信任透支。這場以“施壓”為名的貿易博弈,最終以美方的務實轉身畫上階段性句號。
說在最后,從當前態勢看,特朗普的政策轉向更像是“應急止損”而非“長期覺醒”。一方面,美國兩黨在“遏制中國技術趕超”上存在共識,拜登政府時期啟動的“印太經濟繁榮框架”、對華投資限制等舉措,仍被特朗普政府部分延續;另一方面,其 “干涉臺灣問題”“炒作格陵蘭島威脅”等軍事威脅,凸顯對華遏制的長期意圖。
特朗普應該大徹大悟,中美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其關系走向不僅關乎兩國福祉,更影響世界穩定 。如今,這場遲到的政策轉向,已然付出了經濟受損、盟友離心的沉重代價,如果合作還僅僅停留在“階段性策略”,而非尊重規律的理性選擇,那么美國必然還會經歷“對抗——受損——妥協——再對抗”的惡性循環,最終損耗的是美國的國力,而非中國。因為經此一“戰”后,世界多數國家都深刻明白中國的重要性,中國一直倡導的合作共贏的必要性。
接下來,就看特朗普是真聰明,還是“大聰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