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是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主賓國之一。今年恰逢中瑞建交75周年,瑞典以“一起,創造可能”為主題參會,進一步推動兩國經貿關系深化升級。與會人士普遍表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中瑞經貿合作將在更高水平上迎來新機遇。
瑞典與中國經貿合作歷史基礎牢、起點高。瑞典是西方國家中較早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兩國經貿關系穩定發展,兩國互為在亞洲和北歐地區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188.9億美元,同比增長0.2%。在瑞典輸華商品構成上,工業工程產品占“半壁江山”,2024年,瑞典對華出口的機械、核反應堆、鍋爐類產品約為13.5億美元,汽車和交通設備約8.75億美元,電器和電子設備約7.13億美元;醫藥、醫療產品占比接近兩成。
除貿易外,中瑞兩國之間的投資活動也呈現出健康增長勢頭。2024年,瑞典對華投資4.1億美元,是中國在歐盟中的第四大投資來源地;中國對瑞投資13.6億美元,大幅增長了70%,是中國在歐盟國家中的第三大投資目的地。
瑞典出口優勢與中國發展需求高度契合。中國強調綠色低碳、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健康中國等發展方向,而瑞典在機械自動化、環保技術、醫療設備、可持續林業、清潔能源等領域具備優勢,兩國經貿合作在新發展階段下的發展潛力進一步增大。
與會人士認為,進博會不僅是產品與服務的展銷平臺,也是政策對接、投資洽談、技術交流的平臺。瑞典可借此擴大在中國的投資,建立合資、合作項目,特別是在綠色低碳、智能制造、醫療健康等領域有更大作為。瑞典在智能制造和自動化領域的機械裝備、機器人、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先進醫療設備、診斷技術、生物醫藥技術,在汽車與交通設備領域的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物流升級,以及在綠色低碳與可持續領域的清潔能源、節能建筑等產品和方案,將成為推動兩國經貿關系在更新發展階段、更高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深化的新動能。
在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上升、保護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下,中瑞經貿合作的持續增長與深化具有多層面的積極示范意義。
一是樹立中小型開放經濟體與大型經濟體的互利共贏樣本。瑞典是典型的中等規模開放型經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兩國貿易結構高度互補,瑞典長于高端制造、環保、醫藥醫療、可持續技術,中國擁有龐大市場、完善產業鏈、數字經濟優勢,這種互補使雙方能夠在“非零和”的框架下實現共贏,也為其他規模差距大的國家提供可效仿路徑。
二是為中歐合作提供可復制并且可積累信任的案例。瑞典在歐盟中較強調技術安全與制度透明度,其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證明雙方在數據安全、供應鏈韌性、綠色轉型等議題上,可以通過談判與制度對接達成互信。特別是在綠色低碳、智能制造等方向,中瑞有較強合作基礎,也能成為歐洲總體對華合作的“橋梁案例”。
三是為全球供應鏈穩定作出積極貢獻。中瑞合作不僅能加深推動供應鏈從單一依賴向多元協同轉變,而且還能加快推動“綠色供應鏈”發展,利用瑞典企業在碳管理、循環經濟、環保工藝方面優勢,利用與中國市場合作擴大綠色技術的全球應用。(經濟日報記者 梁 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