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釜山會談的余溫尚未消散,一張特朗普滿臉笑意親自送中方代表團上車的照片,已在全球社交平臺引發刷屏。這場備受矚目的雙邊會晤結束后,這位以“美國優先”為標簽的美國總統,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直言會晤“很棒”,甚至給出了12分的滿分評價,更公開宣稱“與北京合作的好處遠大于對抗”,一系列對華讓步的表態讓全球輿論為之震動。
國際社會緊盯這場會面并非偶然。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兩大經濟體,中美關系的冷暖直接牽動著全球政治、經濟和軍事格局的神經。此次釜山會談之前,中美之間的關稅戰已持續多年,美國農民在大豆豐收季面臨中國這個最大買家“一單不下”的窘境,美國企業則在貿易壁壘中背負著額外成本,這些現實困境讓“對抗有害”成為美方不得不面對的真相。特朗普的態度轉變并非突如其來,2025年開年以來,中美高層互動就呈現密集態勢,國家副主席應邀出席特朗普就職典禮,兩國元首通電話建立戰略溝通渠道,民間層面“美國網友涌入小紅書”的現象,也展現出民心相通的基礎。
![]()
特朗普口中的“對華讓步”,本質上是對中美利益深度交織現實的理性回歸。美方同意加強與中方在經貿、能源等領域的合作,甚至有意推動阿拉斯加原油和天然氣合作,讓外界看到了務實合作的可能。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設備制造國,光伏組件、風電設備產能占全球80%以上,美國要實現清潔能源轉型,繞不開與中國的技術與產能合作。而美國豐富的油氣資源,也能為中國的能源安全提供多元保障,這種互補性在會談新聞稿中將“能源”放在壓軸位置的安排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經濟數據更能說明問題,美國經濟分析局2025年8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在華企業的直接投資收入達到84.44億美元,在亞太地區僅次于新加坡和日本,這樣的利益綁定讓“脫鉤斷鏈”成為不切實際的空談。
從軍事安全視角觀察,中美關系的緩和更具全局意義。此前中美軍事高層對話曾一度中斷,直到2024年4月中國國防部長董軍與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的視頻通話,才重啟了這一關鍵溝通渠道。董軍在通話中強調的“以和平為優先、以穩定為關鍵、以信任為基礎”原則,恰恰印證了中美軍事關系對全球穩定的重要性。特朗普此次對華釋放善意,客觀上為兩軍進一步溝通創造了良好氛圍,畢竟在現代國際格局下,兩大軍事強國的直接對抗沒有贏家,只有通過對話管控分歧,才能避免“擦槍走火”的風險。東盟國家在相關會議上明確表示期待中美關系穩定,日本新任外相直言無意與中方脫鉤斷鏈,這些表態都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美緩和關系的普遍期待。
![]()
但對中美關系的緩和,既不能過度樂觀,也不應忽視其中的復雜性。特朗普的政治風格向來以“變臉”著稱,此次讓步背后既有中期選舉的政治考量,也有對中方實力的重新認知,中方在會談中傳遞的“中國的發展振興與美國再次偉大并行不悖”的理念,顯然讓美方意識到對抗的徒勞。中美之間的深層分歧并未完全消除,軍事領域的互信水平依然有待提升,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波就曾指出,兩國軍隊需要逐步探索合適的互動方式,互信的構建不可能一蹴而就。
全球目光緊盯的,不僅是特朗普此刻的滿臉笑意,更是中美關系能否擺脫“對抗-緩和-再對抗”的循環。這場釜山會談最大的意義,在于雙方重新確認了合作共贏的基本邏輯,特朗普的讓步與其說是“妥協”,不如說是對現實利益的理性權衡。中美作為全球大國,其關系走向從來不止關乎兩國自身,更影響著全球治理體系的穩定與發展。
![]()
讓新聞再飛一會兒,中美關系的緩和需要時間檢驗,更需要雙方拿出持續的誠意與務實的行動。但至少從這次會面來看,理性正在戰勝偏執,合作正在替代對抗,這無疑是值得期待的信號。畢竟在核陰影籠罩、地緣沖突頻發的當下,兩個大國的良性互動,才是全球和平與繁榮的壓艙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