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大地情深”——全國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屆群星獎頒獎活動在重慶市群星劇院舉行,活動上揭曉了本屆群星獎所有門類終評結果。其中,紅河州原創舞蹈《云上梯田》位列其中,獲舞蹈類“群星獎”,實現了紅河州近10年來在群眾文化政府最高獎領域的重要性突破,讓哈尼梯田承載千年的智慧與時代精神在全國舞臺上綻放光芒,彰顯了新時代群眾文化的蓬勃生機。同時,由紅河州文化館梯田谷雨合唱團帶來的合唱《豐收樂作》也入圍了第二十屆群星獎終評。
![]()
![]()
![]()
據了解,本屆群星獎共有1996個演出單位的5039個作品(團隊)、29.5萬名群眾文藝工作者參評,經過初選、復評及終評,最終從全國報送的數千部作品中評選出60個獲獎作品(團隊),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廣場舞、群眾合唱各10個。
![]()
哈尼族千年生態文明智慧與時代精神的交響共鳴
舞蹈《云上梯田》以全球首個“三遺產”農耕文明典范——紅河哈尼梯田為創作背景,將哈尼族“人與自然共生”的哲學思想融入舞蹈敘事。作品通過“冬墾·春播·夏忙·秋收”四個篇章,模擬梯田從開辟到稻浪翻滾的全過程,以身體語言勾勒出云海環繞、春耕夏忙、秋收冬藏的梯田盛景。舞蹈中,演員們通過柔韌而有力的動作,再現了哈尼人修筑梯田的勞作場景,同時融入對“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生態系統的藝術化表達,傳遞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主題。這種“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恰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深度契合,展現了紅河兒女守護文化根脈、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
創作過程中,編導團隊巧妙地將哈尼古歌與現代器樂融合,營造出空靈悠遠又氣勢恢宏的聽覺效果。當哈尼族長者與子孫對唱傳情的場景再現舞臺,傳統農耕文化中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價值觀,與當代社會倡導的家庭美德、社會和諧形成跨越時空的共鳴。舞蹈以“豐收滿倉”的造型收尾,既象征著民族文化的薪火相傳,更隱喻著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下,邊疆民族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時代圖景。
![]()
群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作為全國群眾文藝領域的政府最高獎,群星獎始終秉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舞蹈《云上梯田》由紅河州文化館歷時兩年打磨,所有創作靈感均扎根本土、所有演員均來自紅河州。舞蹈將梯田四季變換之美、云霧繚繞的靈動之美,插秧、薅草、秋收等農耕動作升華為勞動之美進行了詩意化表達,將哈尼族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新時代的價值追求,讓觀眾在舞蹈視覺享受中,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價值。
![]()
主創人員介紹:“我們不是在演繹云上梯田,而是在傳遞一代代哈尼人對大自然刻進骨子里的敬畏。我們想通過這支舞蹈搭建一座橋,讓老一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耕智慧與哈尼人開墾梯田的堅韌精神,以現代審美方式被更多人看見”。“我們深入研讀腳本之余,走進梯田村寨,聆聽寨子里的老人講述梯田耕作的故事后,才真正理解了那些播種時小心翼翼的手部動作、收獲時燦爛的笑容,都是融入哈尼人傳承千年的對自然的默契與尊重。”飾演哈尼族少女的演員們深有感觸。這種創作理念,正是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藝方針的生動實踐。
![]()
從“里程碑”到“新起點”,紅河群文綻放新時代光芒
“此次《云上梯田》獲評第二十屆群星獎,是紅河州群眾文化發展的里程碑,更是邊疆民族地區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生動見證。它讓藏于深山的文明密碼,通過藝術創新走向全國舞臺,成為民族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的鮮活樣本。這份榮耀將化作新的起點,激勵著更多邊疆兒女以文化為筆,書寫新時代答卷。”紅河州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趙偉表示。
![]()
當傳統智慧邂逅時代精神,當群眾創作碰撞藝術創新,紅河哈尼梯田的千年文明,正以《云上梯田》為載體,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這不僅是紅河的驕傲,更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生生不息的生動詮釋。
文旅頭條通訊員 孫思漫 文
主辦方 圖
責編 童文文
校對 劉榕杉
審核 張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