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公示!麗江4個集體、8名個人擬推薦為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
10月31日,中共麗江市委辦公室與麗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聯合發布麗江市關于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擬推薦對象的公示。為表彰近年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為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根據工作部署,麗江市在充分醞釀、集體研究的基礎上,經統籌考慮、逐級審定,確定了4個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8個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的擬推薦對象,詳情如下:
![]()
麗江市關于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擬推薦對象的公示
省委、省政府決定,開展2025年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獎評選表彰活動,表彰近年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為我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根據工作部署,我市在充分醞釀、集體研究的基礎上,經統籌考慮、逐級審定,確定了4個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8個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的擬推薦對象。
為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接受社會監督,現將擬推薦對象予以公示,公示時間從2025年10月31日起,至11月6日止。如對擬推薦對象有異議,請于公示期間通過電話、郵件、信函(以到達日郵戳為準)等方式向麗江市民族宗教局反映。以單位名義反映情況的材料需加蓋單位公章,以個人名義反映情況請告知或簽署實名,并提供聯系電話。
電話:0888-5152433;0888-5152513
通信地址:麗江市古城區文匯社區北段五路
中共麗江市委辦公室
麗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10月31日
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擬推薦對象(4個)
麗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融入文化旅游發展全過程,以文化為魂厚植團結根基、以旅游為橋促進交流互鑒、以發展為要凝聚共同心聲,讓古城的青石板路、雪山的潔白冰川、納西古樂的悠揚旋律,都成為民族團結的生動注腳。
古城區大研街道新義社區居民委員會,隨著旅游業發展,全國各地不同民族的經營戶紛至沓來,新義社區成為了“新老麗江人”互嵌融居的“新場域”,以堅持“融”導向、搭建“融”平臺、深化“融”體驗,在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實踐中,努力成為心向往之的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義社區”。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民族地區實際,以法治力量護航民族團結進步,始終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檢察工作互融共推,探索形成以“與黨中央同心同向、與各民族同心同德、與生態美同心同行”為內核的“黨建+檢察+民族團結”融合發展思路,打造出“玉龍之眸”檢察品牌,催開“和和美美”的民族團結之花。
中共寧蒗彝族自治縣翠玉傈僳族普米族鄉委員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建強民族干部隊伍,打好“擔當牌”、深化思想宣傳教育,打好“宣傳牌”、夯實經濟發展底盤,打好“實干牌”、促進民族文化交融,打好“文化牌”、健全基層治理體系,打好“穩定牌”、凝聚干群同心合力,打好“安全牌”的“六張關鍵牌”為戰略抓手,推動民族團結進步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同頻共振。
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擬推薦對象(8個)
和壯華,女,納西族,1984年11月13日生,中共黨員,麗江市實驗學校黨辦主任。她深耕思政教育,主導和創建了學校“紅石榴”工作站,工作站推出的100余期主題視頻,網絡播放量超50萬次,在校內校外傳播著“團結花開和美麗江”的好聲音、好故事,讓愛我中華的種子深埋在孩子心靈深處。同時,創作了《您來了,心花開》等多個優秀宣講作品,在省市平臺廣泛傳播,成為了麗江市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一張閃亮的“名片”。
李春媛,女,納西族,1979年1月1日生,中共黨員,麗江市古城區西安街道文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她自2013年到文匯社區工作以來,積極推動構建民族交流平臺、創新“黨建+民族團結”模式、深化“網格化+民族團結”模式,以黨組織領辦“紅色物業”為突破口,成立了麗江市首家社區城市綜合服務公司,實現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從0元到2023年200萬元的增長,以“繡花”般的細心與耐心,在這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里,描繪出一幅和和美美“家文化”的絢麗畫卷。
和耀忠,男,納西族,1987年2月16日生,中共黨員,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大具鄉頭臺村委會副主任。他主動擔任政策“翻譯官”,在田間用“家常話”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火塘邊以村民互助實例解讀政策,組織豐富的民族文化活動,讓“我們是一家人”深植村民心中。推動市、縣、鄉、村四級聯動,2025年3月成立“幸福里”社區,試運營以來吸納3000名務工人員,累計用工33萬人次,發放工資5000萬元,以實干精神扎根基層,帶領著頭臺村的各族群眾并肩勞作、共同富裕。
和文進,男,納西族,1976年11月16日生,中共黨員,中共永勝縣委統戰部副部長、縣民族宗教局局長。他帶頭加強理論武裝,作為市、縣宣講團成員,他深入基層開展宣講50余場,把黨的民族政策和創新理論講活講透,協調多部門在鄉村振興、生態建設等工作中,主動對標主線要求,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地方經濟發展全過程,同時精準使用少數民族專項資金,撬動多方投入,成為了大家公認的“有思路、有情懷、有辦法”的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實干家。
王建生,男,漢族,1974年2月17日生,群眾,永勝縣邊屯文化博物館副館長。他系統研究邊屯文化發展脈絡,深入闡釋各民族共同開拓疆域、書寫歷史、創造文化的史實,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承擔博物館講解工作中,通過講述中華毛氏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讓觀眾深刻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累計接待宣講3000余批次。同時,通過館際交流與合作、與科研機構合作、“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積極推動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延伸,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
李鎮江,男,回族,1981年6月3日生,中共黨員,華坪縣民族小學校長。他作為一名長期扎根邊疆民族地區的教育工作者,堅持在辦學治校過程中,將課程育人、環境育人、活動育人、協同育人相結合,始終懷揣著抓好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使命,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治校全過程各方面,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校園越開越絢爛。
張國輝,男,漢族,1977年2月1日,中共黨員,華坪縣芒果產業發展中心主任。他深知共同富裕是民族團結最堅實的基石,立下“產業不興,誓不罷休”的誓言,帶領團隊實現了麗江芒果自主品種零的突破,精準引導各族農戶調整品種結構,建成了國內首個千畝智慧化芒果示范園,華坪芒果種植面積已達45.9萬畝,居全國縣域之首,產量46.6萬噸,產值突破30.5億元,帶動7.62萬人就業,為各族群眾送上了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這顆“小芒果”真正成為了各族群眾緊緊相連的“團結果”。
陳寧,男,彝族,1988年11月18日生,中共黨員,寧蒗彝族自治縣人民法院戰河人民法庭庭長。他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審判實踐,融合彝族傳統調解智慧與現代司法理念,創新打造“摩薩”調解室,該模式獲最高法院、省高院多次推廣。著力推行巡回審判,累計開展200余場,以群眾“聽得懂、信得過”的方式審結案件2000余起,三年來,法庭服判息訴率超過95%,調解成功率保持在93%以上,他成為凝聚人心、促進團結的法治使者,為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注入基層司法溫暖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