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的關鍵不在于阻止第一次打擊,而在于建立一支能夠‘承受傷害’的韌性力量。”
美媒《國際安全雜志》曾于2025年10月17日時,就中美未來戰爭設想提出了如上觀點,同時該美媒直言,以當前美軍的狀態,若是與中國開戰,難以度過前48小時,再不做出改變那美國幾乎沒有勝算。
![]()
【相關報道截圖】
這與此前美國在相關話題上的態度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難以度過前48小時”?
在美媒看來,一旦中美開戰,那中國將在第一時間采取大規模打擊,比如使用上千枚導彈以及無人裝備,在第一時間“癱瘓美國軍隊”,以此來占據作戰先機。
從現代化戰爭樣式和發展持續情況來看,這確實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
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初期,俄軍就針對烏克蘭實施了大規模的導彈攻擊。
![]()
據烏克蘭方面公布的數據來看,截止2022年6月,俄軍就陸續發射了1300枚左右“伊斯坎德爾”導彈以及超過2600枚口徑巡航導彈,重點摧毀烏軍軍事基地及彈藥儲存設施等目標,以此來阻滯烏軍的反攻。
但是呢?俄羅斯的工業產能有限,這導致俄軍后續不得不減少上述這類新銳導彈的消耗,轉而使用KH55巡航導彈等蘇制庫存彈藥,與此同時大量運用無人機這類成本雖低,卻能換取出乎意料戰果的武器裝備,延續對烏軍的持久化打擊。
![]()
若是把俄羅斯換成中國,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中國依托于國內完善強大的工業體系,能成批次源源不斷的拿出大量新銳導彈以及無人裝備,在未來可能爆發的中美戰爭中,為了占據作戰先機,幾乎毋庸置疑,中國將在戰爭打響后當即投入數千枚導彈及無人裝備,癱瘓美軍。
處于這樣的攻勢下,上述美媒認為,美軍“最初的48小時可能會非常糟糕”。
![]()
【中美戰爭設想】
屆時將面臨補給線緊張、指揮中心癱瘓、部分艦船受損、部分中隊“流離失所”、部分跑道被徹底夷為平地……
這將是非常難以度過的48個小時,而如何能在這48小時結束后仍然拉起部隊反攻,就是美軍必須考慮的問題,且可以肯定的是,以如今美國的狀態根本做不到。
基于此美媒認為,美軍至少要做出三大改變。
![]()
【美軍】
美軍追求勝算的改變
第一,盡快落實“敏捷作戰部署”。
這個所謂的“敏捷作戰部署”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說到過,大白話來說就是將集中部署在日本沖繩美軍基地等地的空軍戰機進行轉移,打散部署到太平洋地區美軍曾在二戰時建設的機場內,以此避免解放軍一波導彈打擊下,戰機被摧毀大半的情況。
而除了增加戰場生存能力,這一部署手段還有利于美軍兵分多路“包抄”中國,讓中國陷入多線作戰“左支右絀”。
![]()
【美軍啟用二戰舊機場是“敏捷作戰部署”的一部分】
第二,大力推進“海上薩爾沃算法”。
這個乍一聽很學術的所謂算法,說白了就是評估和完善美軍海上彈藥補給體系的計量方式。
美媒認為中美一旦開戰,激烈程度也將非常劇烈,考慮到垂發一枚彈丸后軍艦需要重新進行填裝,那么如何快速填裝就必須被納入考慮范圍內。
這樣能有效提高海上艦艇的攔截效率,盡可能保護更多的艦艇挺過48小時“致命期”。
![]()
【美軍艦發射導彈】
第三,繼續加強盟軍的火力。
在這一點上,美媒特別提到了日本,它認為通過向日本批準“戰斧”導彈等的采買事宜,有助于讓日本在中美戰爭爆發后給中國吸引火力和制造壓力,讓美國在前48小時內能承受的火力少一點。
參考資料:
【1】《與中國開戰的頭48小時“可能會很慘烈”》 國家安全雜志[2025.10.17.] 【2】《[熱點聚焦]俄烏沖突中的航空彈藥作戰使用分析與啟示》 戰術導彈技術雜志[2022年第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