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許麗娟 杜美麗 文/圖
![]()
“通過手機掃碼,農民能查詢地塊信息,減少糾紛;依托‘城市大腦’,12345熱線工單得以自動定位、快速響應……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場景,背后都離不開同一項技術支撐——精準的測繪地理信息數據。”10月31日,在省自然資源廳組織召開的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賦能高質量發展推介會上,一位專家的開場白,讓與會者直觀感受到時空數據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
“測繪地理信息是基礎性、戰略性資源,它既是自然資源管理的‘底圖’,也是智慧城市運行的‘坐標’,更是生態保護、應急防災的‘耳目’。”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景志剛在致辭中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這項工作的關鍵價值。
他指出,近年來,我省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實現了創新突破發展:“河南一號”衛星高頻次掠過蒼穹,新一代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網絡覆蓋全省,實景三維河南建設穩步推進,空天地一體化的數據獲取與智能服務能力體系已初步構建。這些成果,正通過“天地圖”、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等渠道,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會上,省測繪地理信息技術中心的專家們系統梳理了全省測繪地理信息的“家底”與前沿動態。從海量的基礎測繪成果、統籌獲取的遙感影像,到便捷的導航定位服務、宏大的“實景三維河南”藍圖,一張張圖表清晰地表明,我省已具備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時空數據支撐的能力。
通過高分辨率影像,可持續追蹤黃河流域岸線變化、精準識別污染源;利用北斗高精定位,能對非法排污行為實施監控,為美麗河南建設筑牢生態屏障;利用激光掃描等技術,可為文物建立毫米級數字檔案,實現預防性保護;在“天地圖·河南”平臺上,人們能720度沉浸式游覽知名景點,古老的文化借助現代技術煥發新生……會議現場,一個個生動的應用案例讓抽象的數據變得可知可感,“時空信息+產業場景”的融合,正催生著新質生產力。
此次會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省自然資源廳與省水利廳現場簽署數據共享合作協議,標志著雙方將建立科學、規范、高效的雙向數據常態化共享機制。這一舉措旨在進一步推動實景三維、衛星遙感等時空信息技術與水利等相關領域深度融合,實現數據資源的高效協同利用,為跨行業、跨部門協同治理與數據應用創新樹立樣板。
“隨著海量數據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這些精準的時空坐標,正在全面提升產業效能、重塑經濟發展格局,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注入強勁動力。”景志剛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