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化隆縣委宣傳部
為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切實發揮好“黨建+應急廣播”融合發展模式。今年6月以來,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謝家灘鄉、雄先鄉、石大倉鄉、塔加鄉等鄉鎮相繼遭遇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防汛形勢十分嚴峻。汛期期間,覆蓋全縣城鄉的應急廣播體系發揮了關鍵作用,成為守護群眾安全的“最強哨音”。據統計,應急廣播累計播發預警信息952條,總時長達89小時,協助提前轉移涉險群眾1608戶、共計8235余人。應急廣播有效落實“叫應叫醒”機制,成功實現6起災害避險,確保了人員零傷亡,相關工作獲得中央及省市各級媒體的宣傳報道。其中,謝家灘鄉拉扎村因滑坡險情預警及時、應對科學,處置工作得到應急管理部的點名表揚。在近日召開的全省應急廣播服務防汛救災專項行動工作總結會上,化隆縣就本縣典型經驗作了交流分享,“化隆經驗”被國家廣電總局納入應急廣播服務防汛救災優秀案例與典型經驗庫。
建強“硬支撐”,讓廣播終端“響起來”。一是織密覆蓋網絡。化隆縣率先在海東市按時、按質、按量建設完成1個縣級平臺,2個應急氣象平級平臺,17個鄉鎮前端,372個行政村終端的縣、鄉、村三級縣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項目,得到了國家廣電總局和省廣電局的通報表揚,并在化隆縣召開海東市應急廣播建設項目觀摩交流座談會。二是強化技術保障。堅持“應急搶修+日常巡檢+維護預防”的長效管理運行維護機制,加強應急廣播線上、線下培訓,提升縣、鄉(鎮)、村三級管理人員設備操作、話筒喊話播發、故障排查等操作能力,確保關鍵時刻能用、會用、好用,切實發揮好應急廣播真應急的作用。汛期期間共開展集中專題培訓1次,遠程視頻檢修培訓68次,巡檢230余次。三是健全管理機制。高度重視應急廣播運行管理工作,制定印發《化隆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化隆縣應急廣播管理工作的通知》《化隆縣廣播電視局關于進一步做好應急廣播管理使用工作的方案》等文件,選優配強運行維護管理隊伍,把政治立場堅定、干事勁頭足、服務意識好、業務能力強的黨員干部調整充實到信息播發管理員隊伍中。建立三級審核把關機制,確保播發內容導向正確、內容準確、數據精確。
暢通“信息鏈”,讓預警指令“跑在前”。一是實現數據無縫對接。及時召開應急廣播服務防汛救災工作通氣會,加強與各鄉鎮、應急、氣象等部門聯動,讓相關部門真正融入應急工作體系,加強災害預警等應急信息的播發宣傳。打通應急、氣象部門數據接口,建立“監測預警、一鍵播發”閉環體系,實現氣象、應急等部門發布的預警信息與應急廣播系統同時播發,大大提高播發的準確率和及時性。二是推行精準分區播報。針對不同區域風險等級,實施“差異化”信息推送,對高風險區域通過應急廣播系統高效播發,直達村社,為后續人員轉移贏得了寶貴的“起跑時間”;對低風險區側重普及《山洪災害應急避險知識》《山體滑坡應對措施》等應急防汛知識,提升群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創新語言表達形式。將專業預警術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化隆版”方言土語,利用話筒喊話,確保老年人、兒童等群體聽得懂、能行動。
聚焦“實戰用”,讓服務效能“顯出來”。一是前置防范預警。汛期期間,做到非應急信息一律不播發,汛前通過應急廣播循環播放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增強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二是高效調度處置。降雨期間,及時播發雨情水情和交通路況等應急信息,通過應急廣播實現高效信息覆蓋,真正打通預警發布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強化災后引導。災后第一時間播報安置點位置、衛生防疫知識、安全生產信息,穩定群眾情緒,助力災后治理工作有序推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