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心血管內科徐健教授團隊成功完成安徽省首例、全國首批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AuroraEV-ICD)植入手術。此次手術的成功,標志著該院在心源性猝死的預防和治療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進入國際領先行列。
![]()
心源性猝死,是指因心臟原因導致的非外傷性死亡,通常伴隨無前兆的意識喪失,患者在急性癥狀出現后一個小時內死亡。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中國每年有約54.4萬人死于心源性猝死,高危人群主要有:既往患有心肌梗死或慢性心力衰竭者、曾有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病史者、具備心源性猝死家族史者。
心源性猝死的救治關鍵在于發病后4分鐘內實施心肺復蘇和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可顯著提高生存率。此外,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改善健康行為及高危人群進行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AuroraEV-ICD)等措施也尤為重要。
余先生是這一新技術的受益者。10月中旬,這位33歲的年輕患者因突發暈厥被送往醫院,經檢查發現其患有室性心動過速和擴張型心肌病,屬于心源性猝死的高風險人群。在充分溝通后,治療團隊決定為其植入新一代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AuroraEV-ICD)。
![]()
手術當天,醫院多學科團隊聯合會診,并特邀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陳樣新教授進行技術指導,確保手術安全。團隊高效協調,順利完成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的植入。術中各項電學參數監測正常,除顫測試一次性通過,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并即將出院。
徐健指出,心源性猝死的防治關鍵在于“防患于未然”。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可視作患者的“生命衛士”,在發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時,能迅速識別并終止異常心律,極大提高生存機會。
此次應用的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具有多重優勢。首先,其電極導線放置在心臟外表面,而非傳統的血管內,降低了血管損傷與感染風險。其次,設備具備“分層治療”能力,能夠在心律失常發生時優先采用溫和無痛的起搏方式進行糾正,只有在必要時才會啟動電擊除顫,提升了治療的精準性和人性化程度。另外,設備體積更小,兼容磁共振檢查,對患者日常生活與運動影響降至最低。
此次手術的成功為安徽省乃至全國的心源性猝死高風險人群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也展現了中國科大附一院在心血管領域的創新實力。
來源| 安徽日報
責編| 顧盼編輯| 吳瑤
主辦單位| 安徽省網信辦、省政府新聞辦
平臺建設及技術支持| 安徽新媒體集團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