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國突然計劃拿出165億人民幣,用納稅人的錢給企業補貼,要把華為等中企5G設備一鍋端。
這一操作,不僅讓德國國內一片嘩然,也在國際社會掀起波瀾,更“湊巧”的是,德國總理默茨原定的訪華之行也可能被“無限期拖延”。
外界一時看不懂:中美關系剛剛緩和,歐洲本有機遇走出獨立姿態,德國卻偏偏選擇向中企開刀,這到底是戰略清醒,還是外交走火?
![]()
拆設備燒錢?
這場鬧劇的起點,其實并不新鮮,早在2019年,美國就開始四處游說,要求盟友封殺華為,但德國當時并沒有照單全收,反而采取了“拖字訣”。
如今,德國突然按下“快進鍵”,宣布將在2025年年底前,用高達165億元人民幣的國家補貼,強推企業拆除華為設備,改用歐美廠商的替代產品。
讓人更疑惑的是,有數據指出,華為設備在德國5G網絡中占比高達三成,幾乎所有主要運營商都在用,這就意味著,一旦拆除,德國的數字化進程不但會被拖慢,還可能直接停擺。
![]()
而且,德國企業此前一直以“成本太高”為由,拒絕換設備,現在,政府一邊掏錢補貼,一邊強制執行,不僅邏輯混亂,也讓企業苦不堪言。
更魔幻的是,這一切發生的時間點非常“微妙”,2025年初,中美科技層面剛剛達成階段性共識,全球大環境正趨于緩和。
歐盟本有機會在中美之間尋找平衡,推動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德國此時卻“逆勢而動”,反而主動挑起與中國的技術矛盾,還把自己推上了風口浪尖。
![]()
德國此舉完全背離了歐盟多數國家的“拖延戰術”,顯得格外孤立,那德國為什么突然“動真格”,要說是美國在背后使勁,目前來看,華盛頓的動作并不算激烈。
更大可能是德國內部政治的“自我施壓”,默茨政府面臨國內右翼民意壓力,希望在外交上展示強硬;但手法選錯了對象,對華出招,反而像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工業強國變“空殼”?
如果說替換設備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那它背后的經濟后果,才是真正的大坑,先不說165億的財政支出壓力,光是拆除舊設備、培訓新系統、重新部署網絡,這一整套流程就足以拖垮企業的運營節奏。
![]()
而德國的工業體系,本就已經處在高壓之下,自從俄烏沖突爆發后,德國失去了廉價俄羅斯能源,轉而關閉火電廠和核電廠,制造成本翻倍上漲。
數據顯示,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僅對華出口就占了德國出口總額的近一半,一旦中德關系受損,德國的汽車、機械等支柱產業可能遭遇滑鐵盧。
大眾、寶馬、奔馳這些德企巨頭,幾乎都把中國當作最重要的市場,中國市場不僅貢獻了銷量,更是它們利潤的主要來源。
![]()
現在德國政府卻反其道而行,先是砍掉華為,接著可能還要面臨中國的反制措施,比如提高德系車關稅、限制高端設備進口等,都是中國手中的“合法選項”。
更讓人擔憂的是,德國似乎誤判了全球科技競爭的節奏,它想要在中美科技競賽中找準定位,但第一步卻是對中國出手。
這不僅打亂了自己與中國的合作節奏,也可能失去在未來技術生態中的話語權,德國此舉不僅是“自廢武功”,更可能讓歐盟在美國的“科技收割”中失去主導權。
![]()
一邊是成本飛漲的制造業,一邊是逐漸失衡的對華貿易結構,德國若繼續走這條對抗路線,恐怕不僅不會“贏回技術主權”,反而會把自己推向工業空心化的深淵。把車開向懸崖,踩油門不是辦法,拐彎才有生路。
德國外交陷入“左右互搏”
就在德國宣布替換中企設備的同時,另一件事也被悄悄按下了暫停鍵,默茨原計劃的訪華行程突然變得不確定,外交部內部消息稱“可能推遲”。
這不是個別現象,此前德國外長的訪華行程也在最后一刻取消,顯然,德國對華外交,正在經歷一場內部撕裂。
![]()
從目前釋放出的信號看,默茨政府內部的分歧正在擴大,德國親美派在政府層面掌握主導,而企業界則普遍傾向于維持與中國的穩定合作,這種政策姿態的搖擺,讓德國在外交上顯得立場不清、方向不定。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默克爾時代留下的“務實外交”正被逐步拆解,默克爾任內曾多次強調,德國必須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不應在大國競爭中選邊站隊。
如今來看,她的判斷正在一一應驗,德國若失去與中國的合作窗口,不僅會在經濟上受損,在地緣政治上也會陷入孤立。
![]()
在一項民調中發現,超過60%的德國企業明確反對與中國“脫鉤”,尤其是制造業龍頭企業,幾乎全員“倒向理性”。
但政府似乎聽不見這些聲音,反而一頭扎進意識形態的漩渦,是否還能訪華,已經不只是一個行程安排問題,而是德國對華戰略是否還有回調余地的風向標。
一旦德國徹底失去與中國的外交互動,不僅可能錯失在中美之間的平衡點,還將加速其在歐洲內部的邊緣化,歐盟本就是一個松散聯盟,德國若變得激進,法國、意大利等國是否還愿意繼續“配合”,誰也說不準。
![]()
從“拆設備”到“訪華懸置”,德國這兩步棋看似獨立,實則連環,一方面是對華技術對抗的主動升級,另一方面則是外交關系的自我孤立,這不是“戰略自主”,更像是“戰略自殘”。
中美關系近來進入緩和階段,全球都在尋找合作路徑,唯獨德國選擇了“逆風起跳”,而且是在沒有明確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主動挑起技術摩擦。
從長遠看,這種“反常操作”不僅不會帶來安全感,反而會加劇國內產業焦慮和外交困境,在全球經濟結構重塑的關鍵階段,多邊合作才是唯一出路,德國若繼續一意孤行,不僅自身工業會被拖垮,還可能成為歐盟未來分裂的“導火索”。
![]()
默克爾曾說,德國的未來取決于它是否能在變化中保持理性。現在看來,這句話比任何時候都更貼切,德國還來得及轉向,但機會窗口不會永遠敞開。
信息來源:
德方:總理默茨訪華“不存在前提條件” 2025-10-29 10:01·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