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2025天府書展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本屆書展展覽面積3萬余平方米,現場集中展出圖書3萬余種,設立銀發閱讀專區、Z世代閱讀專區等,滿足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需求。圖為在2025天府書展“點亮閱讀微心愿”主題區,一名作家向小朋友們講述創作故事。新華社記者唐文豪攝
導讀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發布主旨宣言。1997年,我國政府提出建設以全民閱讀為主要內容的知識工程,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言。今年10月22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全民閱讀活動周”的批復》,同意自2026年起,將每年4月的第四周設立為“全民閱讀活動周”。
◆2018年實施的公共圖書館法構建了全民閱讀全鏈條保障體系:明確國家建立覆蓋城鄉、便捷實用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文獻信息查詢借閱、公共空間開放、公益性講座等服務全部零門檻,減少閱讀權益的獲取障礙;推動建立線上線下文獻共享平臺,實現跨區域資源互通。
◆為保障全民閱讀“一個群體也不能掉隊”,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明確“鼓勵公開出版的圖書、報刊配備有聲、大字、盲文、電子等無障礙格式版本”。
◆網絡時代碎片化閱讀方式對嚴肅閱讀、深度閱讀的擠壓不容忽視。專家認為,國務院批復設立“全民閱讀活動周”,將“全民閱讀”從倡導性口號升格為制度性安排,意味著閱讀不再僅是個人愛好及文化符號,更是文化公共治理的重要一環。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閱讀是文化的根脈,不僅關乎知識傳承與精神滋養,更關乎國家文明的高度。10月22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全民閱讀活動周”的批復》,同意自2026年起,將每年4月的第四周設立為“全民閱讀活動周”。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推進書香社會建設”。
從提出建設以全民閱讀為主要內容的知識工程,到11個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從2014年起“全民閱讀”連續12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到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全民閱讀活動周”,再到推進書香社會建設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背后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又有著怎樣的法治考量?
從聯合國倡議到國家行動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23年后的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并向世界傳播了這樣一條主旨宣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所以選擇4月23日作為世界讀書日,是因為著名作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德拉維加都是在4月23日逝世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官方網站這樣介紹:我們在這一天在世界范圍表達對書籍及其作者的敬意,鼓勵大家閱讀。
世界讀書日,又稱“世界圖書日”,全稱是世界圖書與版權日。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而后俄羅斯建議增加版權的概念,最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采納。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世界圖書之都計劃”,此后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授予“世界圖書之都”的稱號,舉辦一系列慶典活動。今年的“世界圖書之都”是巴西的里約熱內盧。
1997年,我國政府提出建設以全民閱讀為主要內容的知識工程,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言。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原新聞出版總署等11個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下稱《全民閱讀倡議書》),倡議在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前后開展“愛讀書,讀好書”活動,標志著全民閱讀活動在全國范圍內拉開帷幕。
《全民閱讀倡議書》里這樣寫道:當前,我們的經濟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我們必須在關注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更加關注精神文明建設。要通過扎實有效的讀書閱讀活動,使所有公民樹立起正確的榮辱觀,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在頭腦中深深扎根并成為行為道德準則。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全民閱讀大會舉辦的賀信中寫道: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
2014年起至今,“全民閱讀”已連續12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響應全民閱讀28年來,全國各地的落實行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山東將“全民閱讀”寫入了該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和省政府工作報告,列入了省政府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作為首部地方全民閱讀法規,《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于2015年實施;吉林、廣東、貴州、寧夏等地先后出臺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將國家政策精準落地。
數據見證成效
多年來,全民閱讀倡議行動見證了我國濃厚閱讀氛圍的形成。今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二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24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2.1%,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9.9%。對比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圖書閱讀率為58.8%。
與此同時,自2016年至2024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從68.2%上升至80.6%。2024年,成年國民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為10.29分鐘,人均每天閱讀紙質圖書24.41分鐘。
實現全民閱讀的目標,硬件設施的穩定運營與規范保障不可或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8個,從業人員6.1萬人。這些閱讀陣地的有序運轉,背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堅實保障。
這部2018年施行的法律,構建了全民閱讀全鏈條保障體系:明確國家建立覆蓋城鄉、便捷實用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文獻信息查詢借閱、公共空間開放、公益性講座等服務全部零門檻,減少閱讀權益的獲取障礙;推動建立線上線下文獻共享平臺,實現跨區域資源互通,讓閱讀服務真正“無死角”覆蓋。
今年9月27日,雄安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為當地居民打造了兼具藏書與交流功能的閱讀空間,成為法律保障下閱讀設施提質升級的范例。9月29日,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文旅部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到館人次比2019年增加4.4億、增長49%;通過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政策,鼓勵開展延時錯時服務,有效激發了群眾的閱讀熱情。
閱讀路上,一個群體也不能掉隊
全民閱讀的核心要義是“一個群體也不能掉隊”,特定群體的閱讀權益需要法治精準護航。
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明確“鼓勵公開出版的圖書、報刊配備有聲、大字、盲文、電子等無障礙格式版本”,為視障人士、老年人等群體打開“閱讀之窗”,讓他們不再受限于傳統閱讀形式,可以通過多元載體享受閱讀樂趣。2024年11月,民政部、全國婦聯、全國老齡辦等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老年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為老年群體量身定制保障方案:鼓勵社區書屋、農家書屋、職工書屋以及各類養老服務機構配備專門的銀齡書架;實施“閱讀交友行動”,通過精品誦讀、圖書情景劇、好書分享、觀影讀經典等多種形式,讓老年人在交流中感受閱讀魅力。
在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為高齡、獨居、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送書上門”服務,讓他們也能“足不出戶讀好書”,將法律條文轉化為溫暖可及的閱讀服務。廣東針對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特點,要求縣級以上政府將轄區外來務工人員及其隨遷子女納入當地全民閱讀服務范圍;貴州聚焦民族地區,扶持少數民族優秀出版物的創作和出版,向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提供雙語出版物,讓不同群體都能在書中找到文化歸屬感,實現全民閱讀的地域適配與群體覆蓋。
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23年9月1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施行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圍繞無障礙設施建設、信息交流、社會服務等重點監督領域,共辦理無障礙環境建設領域公益訴訟案件6000余件。在法律監督層面,檢察機關積極履職,借助公益訴訟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保障特定群體的閱讀權益。
今年3月,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檢察院檢察官在履職中發現,該區圖書館沒有專門的無障礙閱覽空間,也缺乏盲文讀物、助聽設備。5月,該院向文旅部門送達檢察建議,督促其及時出臺整改方案。兩個月后,蘇家屯區文旅局書面回復稱已整改完畢。8月14日,檢察機關邀請殘障人士代表、老年人代表實地驗證整改效果。在活動現場,體驗者通過指尖觸摸嶄新的盲文書籍,借助智能閱讀設備聽取語音導航,親身感受到便捷性后,贊不絕口。
破解“閱讀碎片化”難題
雖然國家在推廣全民閱讀方面作了種種努力,但第二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呈現出的問題也引人深思:2024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與手機、電腦等數字化媒介的“相處”時長超過3小時,指尖滑動間,碎片化信息不斷分散注意力;而翻開紙質書沉下心閱讀的時間,每天不到半小時。從未成年人的數字化閱讀情況來看,2024年,我國17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為75.1%,有33.6%的人表示過去一年通過聽書的方式閱讀。數字化浪潮下,深度閱讀習慣的培養亟須更堅實的支撐,法治為全民閱讀筑牢根基的腳步,始終堅定向前。
今年3月21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就《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條例(征求意見稿)明確全民閱讀促進工作遵循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參與的原則,將每年4月第四周設立為“全民閱讀活動周”,從單日儀式延伸為持續一周的文化盛宴,各地可圍繞主題開展多元閱讀活動,讓書香滲透到城鄉各個角落。
《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起草說明中介紹,我國國民閱讀素養還有待提升,未成年人閱讀興趣還有待培養,全社會閱讀氛圍還有待加強,各方在促進全民閱讀中的作用還有待形成合力。社會各界不斷呼吁,通過立法的形式和有效的制度措施,進一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共同促進全民閱讀。
“微光書苑”創辦人、全國人大代表李翠利第一時間關注到“全民閱讀活動周”設立的消息。作為一名鄉村閱讀推廣人,李翠利認為“這是個好事兒”。李翠利在河南省內黃縣李石村長大。早年間,她和許多農村青年一樣,為生活奔波,真切感受到鄉村不僅物質生活匱乏,文化生活更是貧瘠。看著村里的孩子們或是在課后和假期無所事事地瘋跑,或是沉迷于電子游戲,她心里很著急。
思來想去,李翠利在自家經營的小超市開辟出一個角落,擺上自己收藏的200多本書。書屋成立之初,盡管免費,但前來看書、借書的村民并不多。李翠利用發糖果、送小禮物等方式吸引孩子們來看書,養成閱讀習慣。17年的堅守,“微光書苑”如今已有書籍5000多冊,也成了村里最具親和力的公共空間。
“一個人開始閱讀的契機多種多樣。從讀書日到閱讀周,時間延長了,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也可能在這個時候拿本書看看,有了一個走進閱讀的契機。”李翠利說,國家對閱讀投入更大的關注,大力推廣閱讀,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因此走進書籍的世界,養成閱讀習慣。
在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步峰看來,國務院批復設立“全民閱讀活動周”,將“全民閱讀”從倡導性口號升格為制度性安排,意味著閱讀不再僅是個人愛好及文化符號,更是文化公共治理的重要一環。
首先,這是從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角度提供閱讀資源的充足供給。國家設立閱讀周,恰是以制度方式保障閱讀資源供給:一方面,推動優質內容供給側改革,加大經典出版、數字精品供給;另一方面,通過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數字閱讀資源普惠,降低閱讀門檻,讓深度閱讀、經典閱讀成為可及、可負擔的生活方式。
其次,“可以從文化公共治理角度破解‘閱讀碎片化’難題”。張步峰認為,以“全民閱讀活動周”為軸心,把圖書館、書店、學校、出版機構、數字平臺等分散資源統一納入國家議程,構建政府搭臺、社會唱戲、市場助力的機制,形成集中釋放、持續發酵的規模效應,讓閱讀成為一種國家儀式。
如何讓“全民閱讀活動周”的初衷真正落地?張步峰認為,關鍵在于制度化:一是立法保障,期望加快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出臺,明確政府投入、服務標準、評估指標;二是投入更大的財政力量,比如設立國家閱讀基金,以獎代補、以購代建,撬動社會資本參與;三是技術賦能,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精準匹配閱讀需求,打造“指尖上的圖書館”。
【來源:檢察日報·深度版 作者:周蔚 易得香 王鳳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