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淮南師范學院信息樓報告廳的舞臺上,一堂沉浸式音樂思政大課《熾疆》正式與師生們見面,點燃了秋季的校園。
“打造這堂特殊思政課的靈感,萌發于一次‘行走的課堂’。”該劇總導演、淮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胡曼麗娓娓道來創作初衷。2024年夏天,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雪梅的倡議下,胡曼麗帶領學生團隊深入淮南廖家灣等革命舊址采風。重溫紅色歷史,追憶烽火歲月,村民口述中老一輩共產黨人廖運周將軍的形象逐漸清晰,仿佛從史料中緩緩走出,變得有血有肉。
廖運周潛伏二十年,為黨組織獲取關鍵信息并在淮海戰役期間率部成功起義。“我覺得有義務用我們的專業,把他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學生導演孫長慶宇接受采訪時表示,“剛開始創作時壓力很大,但當我真正深入了解廖運周將軍的生平事跡后,一種必須讓音樂劇《熾疆》完美呈現在舞臺上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從史料梳理到劇本創作,這群“00后”大學生通過“紅色音樂思政課堂”展演,在反復地編排、演繹過程中,不斷自我教育、打磨作品,最終完成了從旁觀者到傳承者的轉變。
演繹廖運周將軍二十年潛伏生涯時一定要傳神刻畫他的內心活動,這是“廖運周”扮演者雷嘉奇對自己的要求。他反復訓練每一個動作,認真研讀每一句臺詞,將自己置身劇情之中,一次次與廖將軍時空對話、心靈交流。“以前我覺得英雄就是轟轟烈烈戰死沙場。現在我認為,無論身處哪條戰線,所有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人都是英雄!”雷嘉奇說。
胡曼麗用“史實為骨,藝術為翼”概括了師生們的創作原則。劇中,燈光明暗象征信仰與環境的對立,音樂《小白菜》《我的祖國》成為推動敘事的情感線索。通過“序章+五幕”的“階梯式浸潤”結構,觀眾從共情走向共鳴,最終實現思想的升華。
在李雪梅看來,《熾疆》的價值在于完成了思政教育的三重轉變。“它實現了以情感替代說教、以參與替代單向接收、以舞臺替代課堂。”李雪梅表示,當學生們為了一個細節反復打磨劇本,為了一個走位排練到深夜時,價值觀教育已從“受教育”悄然變為“我創造”。
這種創新的感染力穿透了大學圍墻,觸動更年輕的群體。來自淮南二十六中的中學生也受邀觀劇,很多學生表示這部劇激發了他們探尋家鄉紅色文化的欲望。“我要好好學習,成為家鄉和國家的棟梁!”淮南二十六中的中學生周櫟斌動情地說。
“熾,是點燃信仰之火;疆,是守護精神家園。這堂‘聲’入人心的思政課證明,最好的傳承是讓青年成為主角。”李雪梅說。當“00后”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英雄的故事時,他們不再只是歷史的旁觀者,更化身為革命薪火的繼承者、紅色信仰的傳遞者。
■ 本報記者 陳婉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