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西海岸新區,文化氣息尤為濃郁。
10月29日下午,西海岸新區市民文化中心劇場內座無虛席,掌聲如潮水般落下又涌起,老人手里攥著節目單,孩童依偎在家長懷中瞪圓眼睛。隨著開場音樂響起,青島市“鄉風文明”小戲小劇優秀作品集中展演的首場演出正式啟幕,為市民帶來7個優秀原創作品。
這場由青島市委宣傳部、青島市委社會工作部、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市農業農村局、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主辦的文化盛宴,自9月啟動以來,歷經基層打磨、專家篩選,選出35個帶著泥土芬芳的佳作,通過演出送往千家萬戶。
從“田間地頭”到“舞臺中央”
“從9月發動征集到10月確定首場劇目,兩個月里我們像‘淘金’一樣,從近百件作品里篩選出最貼近民心的佳作。”青島市文化館活動部負責人劉宗琦的話,道出了展演籌備的“民生導向”。為讓小戲小劇真正成為“百姓的舞臺”,活動創新構建“基層展演磨戲+市級評審選優”的培育鏈條,讓每部入圍作品都先在田間地頭“過篩子”,再登上市級舞臺。
![]()
觀眾認真觀看展演節目
西海岸新區春天金珠藝術團的小劇《看孩子》,是這場“打磨戰”的典型代表。劇目講述的是張嬸家因孫子與雙胞胎外甥無人照看引發的家庭矛盾,最終通過婦聯主任帶來的托幼機構政策得以化解。“我們采風花了近3個月,聽了十幾個家庭的‘帶娃苦’。”該劇主演兼劇團團長張坤芳回憶,為了讓劇中的生活化細節打動人心,她們專門跑到親戚家里觀察日常帶娃的細節。“蓉蓉給孩子沖奶粉時先試水溫,張嬸抱娃時下意識護著孩子后背,這些動作都是演員們從基層采風時學來的。”張坤芳表示。截至首場展演前,《看孩子》已在西海岸新區完成200余場基層演出,僅今年就演了50余場,簡易的桌椅道具跟著演員跑遍了各個街鎮,“張嬸的育兒煩惱”成了居民茶余飯后的熱議話題。
市級評審則堅持“專業標準不降低,民生底色不褪色”。兩輪篩選中,專家團隊既看劇本的藝術架構,更重內容的群眾共鳴。最終入選的35個作品,無一不是從百姓炕頭聽來的真故事,帶著露珠、沾著泥土。這些作品涵蓋柳腔、茂腔、方言小品等多種形式,既有對孝老愛親的深情謳歌,也有對婚喪嫁娶陋習的幽默諷喻。每一場演出都成為一堂生動的文明實踐課,用藝術語言傳遞著鄉村振興中的價值重塑。
戲里戲外唱響“文明歌”
“娘,你別生氣,籌建流水線需搶先,婚期可以往后延。”“兒女成家是俺夙愿,早抱孫子早把丁添。”隨著茂腔對白響起,小戲《膠白情緣》率先登場,用茂腔韻味講述了“致富與親情”的故事。主人公志成要帶領鄉親建辣白菜生產線,卻因婚期推遲惹母親不滿。舞臺上,扮演志成的李陽拉著母親的手深情勸說,聲腔里透著無奈與堅定,扮演母親張大娘的宋維玲氣得把圍裙解下狠狠地摔到桌子上,生氣地背過身抽泣擦淚,臺下觀眾瞬間被帶入戲中。專家龔魯陽在現場點評時稱贊:“這部劇敘事清晰,通過志成的擔當、母親的理解、兒媳的支持,把‘鄉村振興’的大主題裝進了‘家長里短’的小故事,演員唱念做表基本功扎實,形象氣質都透著樸實勁兒。”
首場演出的7個佳作各有亮點,卻都緊扣“鄉風文明”的內核。小戲《小長假》里,男主人公在值班與母親生日之間選擇堅守崗位,母親最終理解并支持兒子的決定,展現出基層工作者的擔當與家人的無私奉獻;小劇《親家王有財》通過親家之間的誤會矛盾引發一連串啼笑皆非的鬧劇,王有財夫婦從最初的不解,到最終坦然接受節儉辦婚事的新風,表演自然流暢,令人捧腹又發人深省;小劇《三胎之后》通過3位老人的表演展現重男輕女的觀念沖突,演繹“換位思考”的家庭智慧,專家劉元鳴點評:“劇本結構巧妙,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式收尾,既幽默又溫暖,讓觀眾在笑聲中領悟家庭和睦的道理。”
![]()
小劇《親家王有財》弘揚節儉辦婚事的新風。
最讓人動容的是小戲《五顆扣子》。5位演員分別扮演抗美援朝的5位戰士,在沖鋒之前,他們把自己軍裝上的扣子當作黨費交給衛生員,最后壯烈犧牲。“表演很到位。”一級演員張瑛在評審時感慨,“演員們的眼神、肢體、念白與音樂完美融合,尤其是衛生員的背影戲,沒有一句臺詞,卻用動作把人物演‘活’了,這種無聲的力量比說教更動人。”
小戲小劇傳遞“大能量”
“以前覺得茂腔是‘老古董’,今天看了《膠白情緣》《小長假》《五顆扣子》這些小戲才知道,老劇種也能演新故事。”首場演出結束后,高校學生王琳告訴記者,她還把《膠白情緣》的唱段錄了視頻,發到短視頻平臺。“想讓更多年輕人看看,咱青島的地方戲有多好聽。”她說。這場僅120分鐘的首場展演,雖未鋪陳宏大敘事,卻以“小而美”的藝術形態,在基層文藝培育、移風易俗推進、鄉村文化激活三個維度,釋放出鄉風文明建設的鮮活動能。
對基層文藝力量而言,首場展演是“破繭成長”的契機。春天金珠藝術團作為由普通市民、個體戶組成的“草根劇團”,此前僅在西海岸新區范圍內演出,《看孩子》的亮相讓他們收到了膠州市、即墨區等地社區的巡演邀請。“以前排戲全靠‘跟著感覺走’,這次專家點評說‘細節里有生活’,讓我們更懂怎么演好百姓故事。”春天金珠藝術團團長張坤芳說。
在移風易俗層面,小戲小劇成了“政策宣傳員”。《看孩子》中“托幼機構解育兒難題”的劇情,讓在場不少年輕父母頻頻點頭。“小戲不說教,卻能讓政策‘活’起來。”評委廉海平點評時提到,《看孩子》沒喊“鼓勵生育”的口號,卻通過張嬸的困境與轉機,讓觀眾感受到政策溫度;《五顆扣子》不用空洞的口號詮釋信仰,卻以“五顆扣子”的托付,將信仰具象化,讓英雄事跡直抵人心,讓紅色精神可觸可感。這種“以情動人”的傳播力,遠勝傳統宣講。
![]()
茂腔小戲《五顆扣子》讓英雄事跡直抵人心。
而對鄉村精神文化生活來說,首場展演更像一顆“火種”,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讓群眾在自編自導自演中,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角,讓“百姓演、百姓看”的文化氛圍延伸到更多角落。
這場首場展演的意義,早已超越一次演出——它讓基層文藝工作者看到了小戲小劇的“大價值”,讓百姓近距離感受到了“文化的溫度”,更為青島鄉風文明建設埋下了一顆“以文化人、以藝潤心”的種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