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南海海域,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正在執行例行任務。14時45分,一架MH-60R“海鷹”直升機從航母起飛后墜入海中,三名機組人員被救起。
僅僅半小時后,15時15分,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同樣從“尼米茲”號起飛后墜海,兩名飛行員彈射逃生。
兩起事故發生在短短30分鐘內,同樣從“尼米茲”號航母起飛,同樣墜入南海。
![]()
事故發生后僅24小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在“空軍一號”上對媒體做出了回應。他篤定地表示:“可能是燃油質量不好(It could be bad fuel)。”
特朗普還補充說:“這沒有什么可隱瞞的。”他為這場罕見的連環墜機事件提供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技術解釋。
然而,專業的事故調查通常需要數周甚至數月時間,包括油品檢測、系統回溯、飛控數據分析和人員訪談等多個環節。
特朗普的“搶答”在專家看來頗不尋常。軍事專家宋忠平指出,美軍長期以所謂“航行自由”為借口,在南海頻繁炫耀武力,表面維持強勢姿態,實際上已力不從心。
“尼米茲”號航母本身的狀態可能是解讀這場事故的關鍵。這艘航母是美國海軍現役最老的核動力航母,1975年服役,艦齡已達50年。
按原計劃,“尼米茲”號將在本輪部署結束后退役。但因特朗普亞洲行的政治安排,這艘“老爺艦”被臨時“加班”,遠赴南海執行高強度任務。
“尼米茲”號自3月離港后,先前往中東,又轉赴南海,連續奔波已超過7個月。這種超期服役對一艘即將退役的老艦來說,壓力可想而知。
在南海高溫、高濕、高鹽的環境下,老舊艦體的維護成本極高,航母上的艦載設備、電子控制系統、燃油供應系統都可能接近極限。
![]()
這次連環墜機事件并非孤立存在的。過去一年,美國海軍的F/A-18系列已經墜毀7架,MH-60R也面臨“高齡服役、超負荷運轉”的命運。
張軍社認為,美國一天內發生兩起墜機事故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美方高層長期向軍隊灌輸所謂“與中國激烈競爭”的意識。
這種持續的對抗心理無形中加劇了美軍官兵的緊張情緒。
美軍的裝備老化問題也不容忽視。美國空軍全軍機隊的平均機齡已從1994年的17年幾乎翻倍至2024年的32年。
2024財政年度美國空軍機隊任務妥善率只有62%,相當于平均每天有近四成戰機無法執行任務。
美軍在南海的事故并非首次。媒體甚至總結出“南海魔咒”,盤點了美軍在南海的一系列慘痛經歷。
2017年,“菲茲杰拉德”號驅逐艦撞船導致7死3傷;“麥凱恩”號撞船導致10死5傷。
2021年,“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南海“撞山”,導致核潛艇受損報廢。
![]()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回應此次墜機事件時指出:“美方有關軍機是在南海開展軍事演練時墜毀的,美方頻繁派遣軍艦軍機到南海炫耀武力,是引發海上安全問題、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根源。”
發言人同時表示,如果美方提出請求,中方愿意從人道主義角度提供必要協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