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普京親臨前線命令俄軍“保障烏軍安全投降”時,一場針對烏克蘭的“圍城之戰”已進入倒計時,大結局似乎要來了?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顯示,近日,俄總統普京突然現身在前線,視察了聯合部隊集團的一個指揮點,聽取了各指揮官的最新匯報。
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作了一個匯總:
紅軍城和季米特洛夫地區的烏軍已經被困,在哈爾科夫州庫皮揚斯克和頓涅茨克州克拉斯諾阿爾梅斯克兩地,超過1萬名烏軍被俄軍分割包圍;俄軍控制了奧斯科爾河渡口,解放了沃爾昌斯克市70%的區域。
![]()
尤其是紅軍城,烏克蘭《真理報》報道中罕見承認,這座東部重鎮的局勢已“極度危急”——俄軍不僅滲透至城市內部,更控制了周邊鐵路線與關鍵村莊達亨克-諾沃帕夫利夫卡-赫納蒂夫卡沿線,烏軍無人機操作員、炮兵陣地成為重點打擊目標。
據透露,指揮部與堅守陣地近三個月的步兵聯絡幾近中斷,僅能通過無線電確認士兵是否存活。
更嚴峻的是,所有通往城內的補給路線已被俄軍無人機全天候監控,運送傷兵的小隊甚至在郊區遭遇伏擊,導致“救援行動變成新增傷亡”。
電報頻道流傳的“最后通牒”顯示,俄軍要求紅軍城烏軍盡快投降,否則面臨全殲的下場。盡管烏軍空降突擊部隊宣稱重新控制蘇赫茨克村,但局部反擊,基本難以扭轉整體困局。
可以說,烏克蘭戰線正以驚人速度崩塌。
![]()
與以往不同的是,普京此次下達了一條耐人尋味的指令——要求俄軍“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試圖投降的烏軍士兵不被己方督戰隊射殺,同時營救被挾持的平民。
這道命令背后,隱藏著俄軍戰略的重大轉變:通過“圍三闕一”的心理戰瓦解烏軍抵抗意志,同時將人道主義行動轉化為輿論武器。
分析認為,普京此舉既是對國際社會批評的預判性回應,也暴露出俄軍對即將到來的大規模俘虜潮的預案。
當格拉西莫夫匯報稱外籍雇傭兵占比高達60%、甚至出現非裔美國人和哥倫比亞籍士兵時,烏克蘭兵源枯竭的警報已震耳欲聾。
烏克蘭前線的軍事壓力正與后方的社會崩潰形成共振。
俄羅斯對烏克蘭國防工業與能源設施發動大規模集群打擊,9枚“伊斯坎德爾-M”導彈與62架無人機劃破夜空,雖被烏軍攔截部分,仍造成基輔等多地傷亡。
![]()
更致命的是,基輔第五、第六熱電廠在持續空襲中癱瘓,首都大面積停電限電,官方通告直言“這將是最艱難的冬天”,建議民眾向郊外疏散,基輔等城市全面實施限電停水措施。
這種“能源絞殺戰”直指社會穩定性。
俄軍戰略意圖明確:通過摧毀電力能源系統,使烏克蘭工業生產停滯,城市陷入黑暗寒冷,最終引發民眾騷亂逼迫當局談判。
冬季來臨前,能源系統的毀滅將比炮彈更能摧垮社會秩序。
觀察俄軍近期戰術可發現其推進軌跡:繼巴赫穆特“絞肉機式”攻堅后,轉向“孤立-圍困-勸降”的城市戰新模式。
在紅軍城戰役中,俄軍避免巷戰消耗,轉而控制交通線實施長效圍困,這種轉變大幅降低傷亡的同時,加劇了烏軍后勤危機。
當前俄軍已掌握戰場主動權,冬季惡劣天氣將成為“天然助攻”。
未來戰場可能呈現三種趨勢:
![]()
一是紅軍城陷落引發頓巴斯防線系統性崩潰,俄軍兵鋒抵近第聶伯羅;二是烏軍重組防御,但需承受能源設施被毀帶來的民生壓力;三是西方援助重啟使戰局僵持,但2026年俄烏或將進入“凍結沖突”模式。
無論如何,烏克蘭已面臨兵源匱乏、人口流失、工業基礎瓦解的長期困境,而歐洲雖然在不斷為烏克蘭搖旗吶喊,希望其能堅持到最后一刻。
但目前來看,俄方應該也是有能力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的,只需權衡“領土收益”與“經濟透支”的平衡點。
這場戰爭早已超越戰場勝負,成為持久力、科技力與輿論影響力的多重較量。預計接下來,俄烏戰爭的局勢會越來越清晰,我們還是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