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兩架俄羅斯軍機——一架蘇-30戰斗機和一架伊爾-78加油機——從俄飛地加里寧格勒起飛,短暫進入立陶宛領空約700米,停留約18秒后離開。
這一瞬間的邊境穿越,立刻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北約西班牙空軍“臺風”戰機緊急升空,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和總理魯吉尼埃內紛紛在社交媒體發文譴責,立陶宛外交部更是召見俄羅斯大使館官員提出抗議。
而俄方對此堅決否認,強調軍機“未偏離既定航線或侵犯他國領空”。這場“18秒的較量”,在俄烏沖突持續的背景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
事件發生在當地時間23日18時左右,立陶宛軍方聲明指出,俄軍機可能在進行空中加油訓練。
盡管侵犯領空時間僅有18秒,這一行為卻立即觸發了北約的響應機制。
兩架西班牙空軍“臺風”戰機緊急升空巡邏警戒,顯示出北約在立陶宛的快速反應能力。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的回應尤為強烈,他在社交媒體上宣稱,此事“證實了歐洲加強防空準備的重要性”。這種表態既是對國內的安撫,也是對北約盟友的呼吁。
俄羅斯國防部則在同日夜間發表聲明,否認有任何侵犯他國領空的行為發生。俄方強調,蘇-30戰斗機只是在加里寧格勒地區執行“例行訓練飛行任務”。
德新社、英國《衛報》等媒體指出,波蘭和愛沙尼亞曾在9月分別指稱俄無人機、戰斗機侵犯領空。
類似事件屢次發生,顯示這是一種持續性的地緣政治試探。俄羅斯似乎通過這種“邊界游戲”在測試北約的反應速度和決心。
而北約的應對也呈現出模式化:緊急升空戰機巡邏,外交層面提出抗議,但避免任何可能導致直接沖突的軍事行動。
這種互動模式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更具深意。一方面,俄羅斯展示其在不直接沖突前提下挑戰北約邊界的能力;另一方面,北約則在平衡威懾與避免局勢升級之間的關系。
![]()
就在立陶宛領空事件三天后,普京在俄軍聯合部隊集群指揮所會議上宣布,“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完成關鍵試驗。
普京強調,該型巡航導彈全球尚無同類產品。
俄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向普京報告稱,“海燕”巡航導彈完成了1.4萬公里飛行,且未達極限射程,在空中飛行約15小時,成功驗證了其規避反導系統能力。
這種遠程打擊能力的展示,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此前聲稱烏方已擁有射程3000公里國產導彈的說法形成某種呼應。
普京對此警告稱,如果此類武器被用來攻擊俄羅斯領土,回應將是“極其嚴厲的”,甚至是“壓倒性的”。
![]()
立陶宛作為北約東翼國家,其領空遭遇俄羅斯軍機“短暫侵犯”,檢驗的是整個北約聯盟的團結性。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直言不諱地指出,此事證實了歐洲加強防空準備的重要性。這種表態既是對國內的安撫,也是對北約盟友的呼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