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物為經緯
編織中國社會變遷圖譜
2025年夏天,一則名為《制定伴侶動物保護和管理法》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案在網上傳開。提出者是連續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以及與他聯合的其余31名人大代表。這個于今年3月提出的議案指出,我國現有法律對伴侶動物管理處于“碎片化”狀態,“虐待、遺棄、非法交易等問題頻發,建議通過立法明確飼養者責任、規范繁殖交易、建立流浪動物救助體系,并將虐待行為納入法律懲戒范圍”。
2025 年,是趙皖平為推動實施動物保護法案而奔走呼告的第八年。
早在2017年,趙皖平首次作為人大代表呼吁動物福利立法。此后,2019年、2020年、2021年與2023年,他分別提出《反虐待動物法》《動物保護法》和“將虐待動物納入治安管理處罰法”“將善待動物納入文明城市評比標準”等建議。
![]()
趙皖平
盡管在制度層面還沒看到具體成效,但意識走在了前面,目前關于動保立法的觀念,已在互聯網上形成共識。3月18日,公眾號“呼吁動保立法”發布了一篇邀請讀者投票選擇是否支持《伴侶動物保護和管理法》的帖文,截至本文發稿時,支持票數已超過131萬。
趙皖平是個長期主義者,他說,“很多工作還是要久久為功”,他已經做好了穩中求進的心態準備。9月,南風窗在安徽省農科院見到了趙皖平。他有一種古典動畫人物的氣質,即將邁入天命之年的他,兩鬢微白,但面色紅潤,愛笑,大步流星,嗓音洪亮,隔老遠就聽見他的聲音從走廊盡頭灌進來。
如今,趙皖平的人大代表任期還剩三年。他說,會將動保立法的事業推行到生命結束,盡管當下距離自己理想中的社會還很遠,但“只要我還活著,就會去做這件事”。
持續八年的“漣漪”
2017年的一天,趙皖平散步路過一個生活區,偶然看到幾個小學生正在虐待流浪貓。他們用樹枝抽打貓,“想把貓弄死”。趙皖平至今仍記得那些小孩臉上的神情,很冷漠,貓叫得越慘,他們越興奮。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怎么教育他(她),他們就成為什么樣子。”趙皖平覺得,對待動物殘忍的孩子,本質上缺乏的是基礎的生命教育。而對未成年的生命教育,不僅應當是家庭的責任,也應是整個社會、法治系統的義務。
也就是這一年,趙皖平第一次作為人大代表呼吁為動物福利立法。
當時,他面臨著不少質疑甚至反對。“贊同的聲音少,更多的是不解、好奇。”趙皖平說,當時的社會氛圍不似現在,寵物在城市生活里的重要性與輿論關注度都不如當下,一些人向他表達不理解:“人的問題都還有這么多沒解決,你想保護動物?”還有領導找趙皖平談話,認為他作為一個農業單位的領導,應該把精力集中放在發展糧食經濟和農業科技方面,而非什么貓貓狗狗。
最終,趙皖平的提議并未在社會層面產生任何實質影響,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像在池塘里泛出了一陣漣漪”,過而無痕。
![]()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和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建議制定反虐待動物法/圖源:中國長安網
當時不止趙皖平,社會各界都有人士開始呼吁為動物保護立法。比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的錢葉芳教授,就是從2017年開始系統性關注國內動物保護相關法律,持續呼吁成立專門的動物保護法;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也是從2017年開始提交相關建議,呼吁制定反動物虐待法。在那兩年,有不少新聞報道,以虐待、虐殺動物作為反面案例,探討對動物生命權益的重視,是否應該在道德尺度之外,進入法律保護范疇。
自2017年往后,趙皖平每一年都會提交動物保護相關議案。2021年3月,他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建議,“將虐待動物納入治安管理處罰法”;2023年,趙皖平分別提出了“嚴打貓狗肉屠宰銷售和消費”“將善待動物納入文明城市評比標準”和“建議嚴厲制裁濫殺濫捕虐待動物行為”等建議。那一次,有關部門聯系趙皖平,委婉而模糊地告訴他,“(我們)正在研究”。
八年來,大部分建議最終只是一次次激起了無足輕重的漣漪,但趙皖平不死心,他像在一條明知盡頭是墻的軌道上一遍一遍行駛,被打回來了,加滿油,再來一遍。
唯一一次有點成效的建議,是趙皖平在2024年3月5日提出《關于將生命教育納入中小學教材的建議》。兩會過后沒多久,教育部就做出了反饋,將“生命教育”的相關理念,納入了中小學勞動課的內容。
![]()
中小學勞動課中的“流浪動物救助”內容/圖源: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
雖然不是義務教育里的必修課內容,但趙皖平已經受到極大的鼓舞。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和制度,或許暫時無法作出太大改變,但社會與個體層面的文化、觀念與教育問題,是可以通過人的努力去推動的。
但仍有一些觀念水位的高低不一,短期內難以改變。比如一些地區有吃狗肉的習俗,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飲食文化,因此,趙皖平曾收到不少投訴。
議案幾乎年年受挫,讓趙皖平不禁反思,自己的設想,是否太過“理想化”?
“動物快樂了,人類才能快樂”
目前,我國關于動物保護的法律原則,主要還是依據動物的不同類型與功能來劃分。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是通過保護野生動物來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則是通過規范農業生產領域的畜禽養殖、交易等環節,保障人類的食品安全。
那么,那些既不作為食物,也不屬于珍稀動物的貓、狗等寵物呢?在現代社會,它們并未得到任何法律保護,只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里被認定為個人財物,明確寵物主人在寵物遭受傷害時的索賠權。
趙皖平看到一個讓人欣慰的趨勢——這些年,社會層面開始出現更嚴格的道德期待和民間約束力。比如,對虐待貓狗的公眾譴責更為普遍、強烈。比如,“一些地方開始推行文明養寵條例,從規范養寵行為、維護公共衛生等方面入手,推動社會對動物權益的重視”。
![]()
近年來,社會層面開始出現更嚴格的道德期待和民間約束力/《小喵的秘密》劇照
“社會進步達到一定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就是讓所有生命的死亡都可以不必經歷痛苦。”
這種對生命權益的尊重,較早地出現在畜牧業。1989年,趙皖平進入安徽省農業廳工作,2008年到2016年,他轉到農業廳下屬的安徽省畜禽資源保護中心,主要與作為畜牧產品的動物接觸。前前后后加起來,他一共在農業戰線上工作了整整36年。
在關注全球畜牧業與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趙皖平逐漸接觸西方“動物福利”的概念。
“動物福利”的概念在歐洲發展較早。1916年,丹麥通過動物福利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法律上“承認所有動物都是有情眾生”的國家。2019年,瑞典通過一部《動物福利法》取代了1988年動物福利法案,引入允許動物表達自然行為的要求,且盡可能保護動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比如用鎮靜劑代替血腥的屠宰。
趙皖平親眼見過,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為了食用而蓄養的牛、豬,“死的時候不用刀,用瞬間電擊”,不給動物放血,在感受不到痛覺的情況下,生命結束了。
![]()
《萬物生靈》劇照
一次,趙皖平還在美國聽說一個概念,叫“限位欄”,即法律規定雞的籠子大小,必須滿足它將整個翅膀伸開的寬度。為什么要重視“動物福利”?在趙皖平看來,這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人類的最終福祉。“讓奶牛快樂了,它們就能產更多的奶,給人類提供更健康的產品。讓雞更快樂,它們才能產出更優質的雞蛋。”
此外,一些動物可能在遭到侵害時應激,“一旦應激,動物身上就可能產生某些毒素”。趙皖平認為,這是動物的一種自我保護,也是對人類的某種警示。因此,即便是為了人類餐桌而養殖的牲畜,也應當盡可能保證它們的體面和健康。
為了更高效率、更安全的食品所做的努力,最終會指向一種根本的生命主義,其他非食用動物是否也是如此?
趙皖平開始思考,隨著年輕人喂養寵物的數量逐漸提高,社會輿論層面對寵物的關注度也水漲船高,他逐漸意識到,以貓、狗為主的寵物,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忽視的一種陪伴“工具”。動物當然是生命,但如果強調其功能性,會不會在實操層面,更容易被法律看見?
趙皖平見到許多其他國家與地區都對家養、流浪動物實行合法且嚴格的保護。比如在中國香港,“拋棄家養動物是要罰款的”。根據香港法例《動物售賣條例》,遺棄犬只最高可罰款1萬港元并監禁6個月,虐待動物更面臨20萬港元罰款和3年刑期。
![]()
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的聯盟救助基地中收留的流浪貓/圖源: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
不過,中國現行法律里是沒有“生命權”這個成文概念的,只有對人權及人的生命健康權益保障。除了野生動物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其他家養動物,在法律屬性上則仍然為財物。
“在執法層面,我們現在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無法可依。”從法律上,只要動物在性質上仍然屬于“物”,就難以約束人的行為。趙皖平認為,自己不斷提出建議與議案的終極目標之一,就是將“生命權”這一概念,納入整個中國法律體系與法治思維里。
“一個人殺掉了自己的寵物,按理說不會進入治安處罰或刑事處罰,因為不管怎么講家養動物都是你個人的財產。但如果有了生命權,它就不再是一個普通的財產,而是有了生命權的財產,和處理自己家的冰箱這類無生命物件就是不一樣的了。”
法治邏輯很簡單,小學生都可以理解,“對生命的不合理剝奪,就是應該付出代價的”。
在趙皖平看來,“人們呼吁保護小動物的生命權益,我覺得不能簡單地講,說什么年輕人不愿意養小孩,不愿意結婚,我覺得本質上這是一種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這永遠是我們人類文明的一個最高主題”。
無論是減少畜牧動物死去時的痛苦,還是加強對城市貓狗等寵物的健康與安全保障,都是一個文明社會尊重“生命權”的體現。“凡是一個生命主體,TA的生命權利和生命尊嚴就應該得到社會尊重。”
“不要有羅曼蒂克的想象”
在2025年與31名代表一同提出的建議里,趙皖平首次將2017年的“福利動物”一詞,改成了“陪伴動物”,把范圍縮窄到了對人類具有明確陪伴作用的范疇,比如“精神寄托和慰藉”等情感需求。
這是將“對人類有用”放在了構思出發點上。趙皖平坦言,年輕人大都希望社會對動物的保護,是基于一種“生命平等”的考量,是因為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
“但不能那么‘romantic’。”趙皖平擺擺手,“那種想法雖然好,但太不現實”,事情要一點點做,要結合國情和國家現階段的發展重心,提出相對有可預見性的措施建議。因此,他調整方案的總體方向,是“越來越細化”,抱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他希望把一個宏大的理想,細分成眼前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具體步驟。
![]()
上海外灘,遛狗的市民/圖源:視覺中國
隨著寵物經濟的興起與年輕人的觀念轉變,趙皖平看見,至少在輿論層面,人們對遺棄、虐待寵物的容忍度越來越低。2025年6月,某事業單位考生被曝出曾因虐貓受到大學的警告處分,因而被取消了錄用資格。
在趙皖平看來,這多少代表了某種官方態度,“至少說明他們認為,虐貓側面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水準”。
趙皖平自己也養寵物。兩年前,朋友送給他一只雄性布偶貓,水藍色瞳孔,名叫喬治。如今,喬治已長到14斤,成了一只毛色光滑的“小卡車”。半夜,喬治上了廁所,會叫醒趙皖平給它鏟屎。這是趙皖平自己慣的,為了不讓小貓身上留下氣味,只要條件允許,他總會在喬治上完廁所后的第一時間去鏟屎。
![]()
《小喵的秘密》劇照
這些年,趙皖平越來越清晰地感知到,人對待小動物的感情,除了強者對弱者的憐憫和照護責任,很多時候是人離不開寵物,而非寵物離不開人。與喬治逐漸建立感情的過程中,趙皖平發現,自己漸漸對小貓生出了家人般的牽掛。離開家出差幾天,他必須每天看到它的視頻,妻子都忍不住評價他,對喬治的愛意有時候“就像當初對女兒那樣”。趙皖平的女兒今年已經28歲了。
在趙皖平看來,一切以人的基本感情為出發點,尊重人活在社會上對情感與尊嚴的基礎需求,就是根本的人本主義,也有利于更長足的生命教育。
人類培育出一些動物用以食用和銷售,但當一個生命被誕生出來,我們是否能保證它無須忍耐不必要的痛苦?與此同時,另一些動物誤打誤撞地在城市里生活,或被人類圈養以用作陪伴,我們又能否保證它們擁有生命最基本的尊嚴?
![]()
《愛貓之城》劇照
趙皖平的理念是,許多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久久為功”。事實上,借由網絡,他被年輕人知道的名聲,也是依托于此。比如,除了動物保護法,他還多次提出“將春節法定假期由3天變為4天”的提議。他的出發點同樣基于大多數群眾的基本訴求,“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也是與家人團聚的日子”。
2024年11月,《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節、勞動節各增加1天。“實際上這就是一種進步”,趙皖平笑嘻嘻地,他不去想這些切實作用于普通人的改變是否與自己有關,但當改變發生的時候,他會忍不住高興,面露笑容。
這種自己感受到的由內心深處流露的歡欣和安慰,是趙皖平持續去做一件事的核心動力。在這些樸素的感情推動下,他不覺得受阻是一件值得沮喪的事。
“長遠來看,對動物的保護,一定會體現一個民族的文明高度。”趙皖平知道,路還很遠、很長,想要抵達最終理想化的境況,他粗略估測,“可能還要50~100年”。不過,“我只要活著,我就會做”。趙皖平做好了自己這輩子不可能看見那一天的打算,但推動動物保護這件事,是一項必須去做,且畢生不棄的事業。
文中配圖部分來源于視覺中國,部分來源于網絡
本文首發于《南風窗》雜志第22期
作者 |肖瑤
發自合肥
編輯 |黃茗婷
值班主編 | 張來
排版 | 菲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