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天塌了:又整一個狠活兒!”,當地時間2025年10月26日,美國海軍通報,在南海部署的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在一個小時內接,向南海墜入了,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艦載機和一架MH-60R海鷹直升機。
按照美國海軍通報,進入南海的,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其中一架 F/A-18F“超級大黃蜂”戰(zhàn)斗機和一架 MH-60R“海鷹”直升機在南海海域分別墜毀。
![]()
南海空域的連續(xù)墜機事件
根據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發(fā)布的消息,當地時間 10 月 26 日 14 時 45 分左右,隸屬于 “尼米茲” 號第 73 直升機海上打擊中隊的一架 MH-60R “海鷹” 直升機,在從航母起飛執(zhí)行例行任務時,于南海某海域突發(fā)意外墜入海中。事故發(fā)生后,美軍搜救部隊迅速響應,成功救起機上全部 3 名機組人員,暫無人員傷亡報告。
然而,救援行動剛告一段落,意外再次發(fā)生。15 時 15 分,也就是前一架直升機墜毀僅半小時后,隸屬于 “尼米茲” 號第 22 戰(zhàn)斗機攻擊中隊的一架 F/A-18F “超級大黃蜂” 雙座戰(zhàn)斗機,在同樣的起飛過程中重蹈覆轍,失控墜入南海。幸運的是,機上 2 名飛行員及時彈射跳傘,被隨后趕到的搜救力量成功營救,身體狀況穩(wěn)定,未在事故中受傷。
![]()
美軍方面在通報中僅提及兩起事故的基本情況,強調搜救行動高效,對于事故的具體原因則表示正在深入調查,未透露更多細節(jié)。但在敏感的時間和地點,短時間內連續(xù)發(fā)生兩起艦載機墜毀事故,這一罕見現象仍引發(fā)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各類猜測隨之而來。
“尼米茲” 號的最后部署
此次發(fā)生事故的 “尼米茲” 號航母,有著特殊的服役背景。作為尼米茲級航母的首艦,該航母于 1975 年正式服役,至今已走過半個世紀的歷程,遠超核動力航母 40 年的常規(guī)服役年限,屬于典型的 “超期服役”。此次海上部署是 “尼米茲” 號的最后一次任務,按照計劃,部署結束后它將返回美國本土退出現役,完成其長達 50 年的軍旅生涯。
![]()
“尼米茲” 號的此次部署軌跡同樣值得關注。今年 3 月 26 日,該航母從美國西海岸出發(fā),首先前往中東地區(qū)執(zhí)行對胡塞武裝的威懾任務。在結束中東部署后,于 10 月 17 日進入南海海域,并在此后的十余天內持續(xù)在該區(qū)域活動。
外界普遍認為,美軍航母在這一時期進入南海,其目的明顯是為了對中國施加軍事壓力,炫耀武力,這也是美軍近年來在亞太地區(qū)推行 “印太戰(zhàn)略”、頻繁開展軍事存在的常規(guī)操作。
![]()
從美軍近年的軍事活動來看,南海一直是其重點關注區(qū)域,航母戰(zhàn)斗群、偵察機、驅逐艦等各類軍事力量頻繁出入,開展所謂 “自由航行” 行動,多次侵犯中國南海島礁鄰近海域,引發(fā)中美雙方海空力量的近距離接觸。此次 “尼米茲” 號在南海的部署,正是這一戰(zhàn)略的延續(xù),而連續(xù)墜機事故的發(fā)生,讓美軍的 “威懾行動” 意外演變成一場尷尬的 “實力翻車”。
中方是否與事故有關
兩起墜機事故發(fā)生后,最受關注的疑問便是:事故原因是否與中國有關?畢竟當前中美關系緊張,南海地區(qū)的軍事對峙時有發(fā)生,外界難免將兩者聯系起來。
![]()
結合多方信息分析,這一猜測缺乏實際依據。中國一貫堅持維護南海主權和領土完整,對于美軍艦機在南海的侵權行為,中方會采取跟監(jiān)、攔截、驅逐等必要措施予以回應,但這些行動始終遵循國際法準則,保持克制和理性,雙方的海空對峙總體處于可控范圍。軍事分析人士指出,解放軍作為一支紀律嚴明、組織嚴密的武裝力量,絕不會主動挑起沖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兩起墜機事件發(fā)生在中美貿易談判結束的同一天。在這樣的關鍵節(jié)點,雙方都有維護局勢穩(wěn)定的意愿,必然會嚴格約束一線海空力量,避免出現 “節(jié)外生枝” 的情況,防止影響雙邊關系的整體走向。因此,從客觀環(huán)境和實際行動來看,美軍艦載機墜毀與中方不存在直接關聯。
![]()
事故背后的兩大可能性
排除與中方的直接關聯后,事故原因更可能源于美軍自身。結合 “尼米茲” 號的狀況、美軍近年的軍事訓練水平等因素,主要存在兩大可能性。
裝備老化與維護疏漏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尼米茲” 號服役已達 50 年,不僅艦體本身存在老化問題,其搭載的艦載機彈射系統、攔阻裝置等關鍵設備也已運行半個世紀,長期高強度使用必然導致磨損和故障隱患。而此次墜毀的兩架艦載機也并非新機型,MH-60R “海鷹” 直升機和 F/A-18F “超級大黃蜂” 戰(zhàn)斗機均已服役多年,其中 F/A-18 系列戰(zhàn)斗機的平均機齡已接近 20 年。
![]()
美軍近年的裝備維護問題早已暴露。數據顯示,2024 年美軍墜毀軍機數量已達到 41 架,是 2023 年的兩倍,其中美國海軍僅 F/A-18E/F 系列戰(zhàn)斗機就損失 4 架,A 級航空事故高達 15 起,相當于每月都有嚴重事故發(fā)生。
去年 5 月,一架 F-22 隱身戰(zhàn)斗機因沖洗維護時操作不當,導致飛控系統失靈墜毀;MV-22 “魚鷹” 傾轉旋翼機的墜毀調查,也暴露了維護流程中的諸多漏洞。這些案例都說明,裝備老化加上維護不善,早已為美軍軍機事故埋下隱患。
![]()
高強度任務與人員緊張狀態(tài)構成了另一重因素。“尼米茲” 號在進入南海后,為實現對中國的軍事威懾,持續(xù)開展高強度的艦載機起降、自由飛行等訓練和挑釁行動。頻繁的任務安排不僅讓本就老化的裝備不堪重負,也讓機組人員和航母地勤人員長期處于高壓狀態(tài)。
同時,解放軍海空兵力在南海的常態(tài)化部署,必然會對美軍的挑釁行動進行堅決回應,雙方海空力量的近距離較量不可避免。在這種緊張的對峙環(huán)境下,美軍機組人員和地勤人員容易出現精神高度集中、疲勞操作等情況,進而導致操作失誤。
![]()
艦載機起降本身就是高風險任務,任何一個微小的失誤都可能引發(fā)嚴重事故,短時間內連續(xù)發(fā)生兩起墜機,不排除是人員在高壓狀態(tài)下忙中出錯的結果。
事件引發(fā)的思考
截至目前,美軍尚未公布兩起墜機事故的最終調查結果,所有關于原因的分析仍處于猜測階段。但這一事件的發(fā)生,無疑給美軍的軍事部署敲響了警鐘。單架 F/A-18F “超級大黃蜂” 價值超過 6000 萬美元,兩架戰(zhàn)機失事即造成超過 1.2 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而頻繁的事故更會影響美軍的作戰(zhàn)能力和國際聲譽。
![]()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此次事故也反映出美軍全球戰(zhàn)略與自身裝備、訓練體系之間的深層矛盾。為維持全球霸權,美軍在多個地區(qū)保持高強度軍事存在,導致裝備損耗過快、人員疲于奔命,而新裝備研發(fā)的延誤和成本飆升,又迫使老舊裝備超期服役,進一步加劇了事故風險。
南海本是和平之海,中方一貫致力于維護南海的和平穩(wěn)定和航行自由。美軍頻繁派遣艦機在南海開展軍事挑釁行動,不僅破壞了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也讓自身陷入安全風險之中。如果美軍不能正視自身問題,繼續(xù)堅持 “從實力出發(fā)和中國打交道” 的錯誤立場,頻繁在南海炫耀武力,未來難免會遭遇更多類似的 “意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