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約防空系統在實戰中暴露出嚴重問題——俄羅斯發射的26枚伊斯坎德爾M導彈全部突破防線命中目標。這一戰例,對未來解決臺灣問題具有重要的戰術參考價值。
在最近一次俄烏沖突中,俄軍發起了自沖突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空襲行動,共發射37枚導彈,其中26枚為伊斯坎德爾M戰術彈道導彈。與此同時,俄軍還出動了320架無人機協同作戰。烏軍方面承認,面對此次攻擊,其防空系統未能攔截任何一枚伊斯坎德爾M導彈,僅攔截了部分巡航導彈。
![]()
此次空襲中,俄軍采取多波次攻擊策略,伊斯坎德爾M導彈主要針對波爾塔瓦、哈爾科夫、文尼察等地的能源設施實施"點穴式"打擊,造成嚴重損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目標本應處于北約援助的以愛國者防空導彈為核心的防空系統保護之下,但實際攔截效果卻近乎為零。
究其原因,俄軍在近幾個月對伊斯坎德爾M導彈進行了關鍵性技術升級。據美國國防情報局證實,升級后的導彈新增了末端機動變軌和俯沖突防能力。在飛行最后階段,導彈不再遵循傳統拋物線軌跡,而是實施突然機動或垂直俯沖,這種戰術使愛國者系統的火控雷達根本來不及反應。即便系統探測到目標,其防空導彈也因機動能力不足而無法實施有效攔截。
![]()
愛國者系統雖經過實戰檢驗且性能可靠,但其設計年代較早,最初主要針對飛機和早期彈道導彈這類機動性較差的目標。多年來,該系統未進行實質性技術升級,最小反應時間仍維持在12秒左右。面對末端速度達5-7馬赫且實施不規則機動的戰術彈道導彈,這12秒的反應窗口顯然不足,系統無法及時重新計算彈道并調整攔截彈軌跡。
俄羅斯此次采用的飽和攻擊戰術進一步削弱了烏軍防空能力。多批次導彈迫使烏軍防空系統分散火力,導致防空資源被大量消耗。當技術升級與飽和攻擊相結合時,北約提供的防空系統便難以應對。
對比俄軍裝備,我軍擁有更先進的戰術導彈、遠程火箭炮和無人攻擊機,且在數量上具有優勢,成本也更為低廉。因此,深入研究俄軍戰術經驗,對未來解決臺灣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
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盡管北約向烏克蘭提供了多種防空導彈,但受制于戰場面積廣闊,其防空系統始終存在部署盲區。而臺灣地區的防空能力與烏克蘭相比具有顯著差異:其一,臺軍防空武器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整體防空能力更強;其二,臺灣島面積僅3.6萬平方公里,防空武器部署密度堪稱世界最高;其三,臺軍可獲得美日提供的早期預警和情報支持。
這些因素都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臺軍防空體系,制定針對性戰術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