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在“十四五”時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全球繁榮穩定注入持久動力。面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挑戰,中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促進基礎設施紅六軍團,擴大國際合作,彰顯了強大的韌性。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深化了國際投資和全球貿易聯系,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市場和合作機會。“全球南方”應在分享中國紅利的同時,借鑒中國發展經驗,助力塑造更公平的國際秩序,共同成為世界的穩定力量。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
作者:邁克爾
(Ehizuelen Michael Mitchell Omoruyi)
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亞研究中心主任
隨著“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中國取得的一系列標志性成就進一步證明了它是全球發展中最穩定、最可靠、最充滿活力的力量之一。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些成就不僅意味著貿易和投資機遇的擴大,還為在全球經濟動蕩的環境中實現繁榮與穩定指明了道路。
盡管遭遇了貿易霸凌、新冠疫情沖擊及后續影響,中國經濟仍保持了穩健的增長,“十四五”前四年平均增速達到5.5%,預計整個“十四五”時期經濟增量將超過35萬億元,平均每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約30%。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保持在1200萬人以上,彰顯了中國龐大勞動力市場的穩定性及通過就業保障社會安全的能力。與此同時,增長結構持續優化:國內需求成為主要引擎,對GDP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86.4%,其中最終消費的貢獻率為56.2%,較上個五年計劃時期提升8.6個百分點,標志著發展模式正轉向更依賴消費驅動和內循環支撐的可持續軌道。
這一轉型的核心動力源于中國對創新的持續投入。2020至2024年間,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增加1.2萬億元,增幅近50%,研發投入占GDP之比升至2.68%,接近經合組織經濟體平均水平,折射出中國角逐全球科技前沿的決心。由此帶來的成果已隨處可見:半導體設計取得突破,華為鴻蒙等國產操作系統持續迭代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數字基礎設施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5年中,中國建成5G基站455萬個,千兆寬帶用戶達2.26億,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數字基礎設施不僅為產業智能化升級奠定了基礎,更在日益由數據流與技術標準塑造的全球格局中強化了國際互聯互通。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創新突破的同時,中國還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持續深化貿易與投資合作。2021至202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從2.7萬億美元增至3.1萬億美元,年均增速4.7%。截至202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間的貿易額占外貿總額比重達50.7%,較三年前提升5.4個百分點。雙向投資蓬勃發展,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直接投資超1600億美元,同期共建國家來華投資超800億美元。比數字更重要的是,這些經貿活動正編織起日益緊密的互聯互通網絡,為“全球南方”國家拓展了市場準入,完善了基礎設施,在科技與服務領域創造了合作機遇。
“十四五”期間,中國在的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成就尤為亮眼。中國扎實推進綠色轉型,以行動兌現承諾,回應了外界質疑。2021至2024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1.6%,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1億噸,近乎相當于歐盟年排放總量的一半。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較2020年翻番,截至今年7月達21.7億千瓦,全國每三度電中即有一度來自綠色能源。光伏、風電、水電與核電等多種形式的新能源全面發展,彰顯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全球引領地位和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巨大貢獻。
綠色轉型已深入日常生活。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從2020年的492萬輛激增至2024年的3140萬輛,增長了5倍多,徹底重塑了城鄉交通格局。高效節能家電占據消費市場主流,工業領域“智改數轉”提升了資源效率,減少了廢棄物產生。這些轉變不僅體現了政策導向,更標志著綠色價值已然內化于生產消費環節,這對長期的生態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環境質量指標也印證了中國的進步。長江黃河干流水質持續改善,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廢鋼循環利用逐步替代鋼鐵生產中的原生原料,有效實現了降碳節能。盡管在地方執法、平衡工業擴張與生態保護等方面仍存挑戰,過去四五年的發展軌跡清晰展示了中國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堅實步伐。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十四五”成就具有深遠啟示。中國不斷擴大的內需和不斷增長的農產品、綠色能源技術、工業制成品和數字服務進口,為非洲、拉美和東南亞國家增加出口創造了新機遇。同時,中國在數字基建與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進步,不僅為南南合作提供了市場,更為跨越式技術進步提供了實踐范本。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帶來的機遇同樣不可小覷。港口、鐵路與數字走廊的建設降低了貿易成本,增強了內陸國家的競爭力,為區域一體化提供了支撐。除了經濟成就以外,中國在創造就業、改善民生方面的成功,印證了包容性增長對社會穩定的促進作用——這對尋求減少不平等、提升治理能力、實現社會穩定的“全球南方”國家具有強烈借鑒意義。
![]()
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然,這些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危險信號。保護主義抬頭、大國競爭加劇、供應鏈波動等地緣政治因素,為合作成果的長期可持續性注入不確定性。
對“全球南方”其他國家而言,啟示是明確的:需要主動作為,最大化地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國綠色轉型政策,確保發展中國家不僅是綠色產品的被動接受者,更是可持續增長的共同創造者。最重要的是,要讓當地社區充分參與,環保機制深入基層,使相關項目帶來的好處公平地惠及各方。
站在“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中國展現的遠不止經濟韌性與科技實力。它用實踐證明:大型中等收入經濟體縱使身處全球變局,仍能驅動創新,踐行生態責任,深化國際合作。通過發展戰略協作、制定包容性政策、踐行可持續發展承諾,這些成就可以轉化為共同繁榮,減少不平等,為全球增強穩定性。在全球力量格局重構、地緣政治復雜演進的當下,中國給出的不是直接照抄的答案,而是可以借鑒的經驗——它提醒我們,當發展錨定長遠愿景,便能成為集體進步的推動力。此刻正是“全球南方”國家、國際組織與中國共同塑造更公平、更可持續、更面向未來合作模式的關鍵時刻。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From blueprint to impact"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杜娟 欒瑞英
編輯:張釗
![]()
![]()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859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