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自然資源部最新發布的《城市存量空間盤活優化規劃指南》明確表態:我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存量時代",不再大拆大建。
這個消息一出,網上就有人說,征地結束了,鋼材水泥的好日子到頭了,中國經濟要失去重要推動力了。真的是這樣嗎?
![]()
從"推土機模式"到"繡花功夫"
過去幾十年,中國城市化就像開足馬力的推土機,哪里舊了就推倒重來。數據顯示,2000年到2020年,全國城鎮建設用地增長了78%,城市建成區面積從2.2萬平方公里擴張到6.1萬平方公里。那時候的口號是"三年大變樣,五年新面貌",不少城市為了快速改變面貌,動輒拆掉整個街區,建起嶄新的高樓大廈。
但現在情況變了,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2%,增長速度明顯放緩,每年提升幅度不到1個百分點。更關鍵的是,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很多城市在快速擴張中丟失了歷史文脈,千城一面的問題突出,居民對推倒重來的方式也越來越不滿意。
![]()
這種轉變是因為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全國適宜建設的土地只有38萬平方公里,而現有城鎮建設用地已經接近11萬平方公里,繼續大規模擴張顯然不現實。
其次是環境承載力到了極限,很多城市已經出現了"城市病":交通擁堵、內澇頻發、空氣質量下降。最關鍵的是,老百姓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再滿足于"有房住",而是要"住得好"。
![]()
按照新的政策要求,城市更新項目拆除建筑面積原則上不能超過現狀總面積的20%,拆建比不能超過2倍,居民就地就近安置率不能低于50%。這些硬性指標徹底改變了過去"一拆了之"的簡單做法。政策還特別強調,不能隨意拆除老建筑、搬遷居民、砍伐老樹,要采用"繡花"功夫進行精細化改造。
存量更新給普通人帶來什么?
這種轉變對普通人生活會產生什么影響?最直觀的變化是住房成本可能趨于穩定。過去大拆大建往往推高房價,因為拆遷成本巨大,開發商必須通過高房價來覆蓋成本。
![]()
現在改為小規模漸進式更新,成本大幅降低,房價上漲壓力也會減輕。住建部數據顯示,通過存量更新改造的項目,居民購房成本普遍比周邊新房低15%-20%。
更重要的是生活便利度顯著提升,以上海靜安區彭一小區為例,這個老舊小區通過"原拆原建"方式,在不改變原有居住格局的基礎上,增加了電梯、改善了廚衛設施、完善了停車配套。
居民們既享受到了現代化的居住條件,又保持了原有的鄰里關系和生活習慣。類似的改造正在全國各地鋪開,2025年計劃新增100萬套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項目。
![]()
城市更新還帶來了就業機會的變化,傳統的拆遷重建主要依靠建筑工人,現在的存量更新需要更多技術工人:水電改造師傅、適老化設施安裝工、綠化養護員等,這些工作技術含量更高,收入也更穩定。
城市文化傳承也得到了更好保護,過去動輒夷平一個街區的做法,讓很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筑消失了。現在強調"應保盡保",青島四方路街區的里院建筑、貴陽"新印1950"文創園區都是在保護中發展的典型案例。這些地方不僅留住了城市記憶,還成為年輕人的新打卡地,帶動了周邊商業的發展。
![]()
傳統建材行業真的要涼涼?
有觀點認為,不再大拆大建意味著鋼材、水泥、玻璃等傳統建材行業的狂飆時代結束了。這種判斷過于絕對,雖然這些行業的總需求量確實在下降,但結構性機會依然很多。
存量更新并不等于零拆建,住建部統計顯示,全國現有各類危舊建筑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這些建筑存在安全隱患,必須拆除重建。僅城中村改造一項,就涉及約170萬套房屋。這些項目雖然規模相比過去有所減少,但仍然能帶動可觀的建材需求。
![]()
更重要的是,存量更新對建材品質要求更高。傳統的粗放建設可能用普通水泥、普通鋼材就行了,但現在要求綠色環保、節能降碳。比如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節能門窗的使用率要達到100%,新型保溫材料、光伏建筑一體化產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
2025年前8個月,雖然普通水泥產量下降了4.8%,但高性能管材需求增長了12%;平板玻璃產量下滑,但光伏玻璃、節能玻璃需求增速超過20%。這說明行業不是在萎縮,而是在升級,那些能夠提供高品質、綠色化產品的企業,反而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
建材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在發生變化。過去就是簡單的產品買賣,現在要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比如做防水材料的企業,現在不僅要提供防水產品,還要提供設計、施工、維護一體化服務。這種轉型讓企業從單純的制造商變成了服務提供商,利潤率反而提升了。
另外,城市更新市場規模其實很龐大。有機構預測,2025年整個城市更新市場規模將突破8萬億元,其中直接帶動建材消費超過1萬億元。這個數字并不小,關鍵是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誰能適應新需求,誰就能抓住機會。
![]()
新時代藏著哪些新機遇?
存量時代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技術升級帶來的產品創新機會。智能家居產品在老舊小區改造中越來越受歡迎,自清潔瓷磚、智能馬桶、適老化扶手等產品需求大增。一些專門做適老化改造的企業,年營收增長率超過50%。
二是服務模式創新,企業從單純賣產品轉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附加值大幅提升。比如有的裝修公司專門針對老舊小區推出"一站式改造服務",從設計到施工到后期維護全包,雖然單個項目規模不大,但利潤率很高。
![]()
三是新興業態崛起,城市更新催生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比如通過REITs融資進行長期持有運營,通過EPC總承包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些新模式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四是縣域市場的新機會,隨著城市更新政策向縣城延伸,三四線城市和縣域市場成為新的增長點。這些地方的改造需求剛剛開始釋放,對于那些能夠下沉渠道、提供性價比產品的企業來說,是個很好的機會。
![]()
當然,轉型過程中也會有陣痛。一些技術落后、產能過剩的企業確實面臨淘汰壓力。但這正是行業洗牌升級的必經之路,優勝劣汰之后,整個行業的發展質量會更高。
城市發展進入存量時代,不是經濟發展動力的終結,而是發展模式的升級。從簡單的拆了建、建了拆,到精細化的改造提升,這種變化體現了發展理念的進步。
![]()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意味著更宜居的城市環境、更穩定的住房成本、更豐富的就業機會。對于企業來說,雖然傳統的粗放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但新的精細化、高質量發展模式正在開啟,機遇依然很多,關鍵是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