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春節假期,我們村的農業科技館又火了一把。游客走在4米多高、12層的‘蔬菜叢林’中,都不相信是這樣種菜的。不粘土,沒蟲害,動動手指就能自動施肥澆水。好多來研學的小朋友都不愿意走,說這兒簡直是一個植物的‘夢工廠’。”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蘭陵縣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上
秋日的蘭陵國家農業公園農業科技館內,12層的立體水培管道如綠色瀑布般層疊延伸,嫩綠的生菜在營養液中舒展葉片,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管道栽培屬于現代農業中的水培管道栽培,管道相對密閉,病蟲害也少,水可以循環利用。我們向空間要產量,經濟效益較平面栽培增加了好幾倍,而且種植的蔬菜是綠色的,直接摘下來就可以吃。”溫室經理張子龍站在管道旁介紹,說著話便順手摘下一片生菜,放進嘴里嚼了起來。
這個被王傳喜委員在2024年全國兩會“委員通道”上稱為“植物夢工廠”的場館,早已跳出“科技展示窗”的定位。一年多來,看得見的民生改善與看不見的技術突破在這里交織,讓它成為“十四五”期間鄉村“科技興農”的鮮活樣本。
![]()
△ 王傳喜和農業科技人員一起查看立體種植蔬菜長勢。(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看得見的多維豐收
“媽媽,長在管子里的是花嗎?”又到周末,趙女士再次帶著三歲多的孩子來到農業科技館參觀,幼小的孩子不時追著問東問西,充滿好奇的奶聲奶氣在館內回蕩,增添了一份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如今的科技館,游客不僅可以近距離觀賞各種神奇的植物和先進的農業科技展示,還能親身體驗“無土種植”的樂趣,在參與中感受現代農業的獨特魅力。
“這兩年設施沒怎么變,但效益翻了番,特別是社會效益超出預期。”穿行在管道叢林中,王傳喜的目光掃過長勢喜人的蔬菜,連日陰雨帶來的愁容漸漸舒展。這座2018年規劃建設的農業科技館,最初以集成新設備、新品種、新技術為核心,如今已成為農業科技的“播種機”。
這兩年,到代村參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每年100多萬人次的游客中,既有帶著好奇而來的研學兒童,也有抱著取經心態的基層干部和新型職業農民。“孩子們在這里探索無土栽培的奧秘,農民們則打開了一扇通往現代農業的大門。”王傳喜掰著手指細數:技術展示帶動了周邊設施農業升級,研學熱潮激活了鄉村活力,旺季時一天要接待兩三萬人,村里的賓館、民宿、餐館全是滿員狀態。
這種“科技展示﹢研學旅游﹢技術輸出”的模式,讓農業跳出了“種地”的單一維度,催生出農文旅融合的“幸福經濟”。“農業科技館建設運營取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等方面的豐收,達到或者應該說是超過了當初的預期目標。”王傳喜笑著表示。
![]()
△ 劉雁濱(中)與大學生團隊成員現場討論種植模式 。 (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夢想與探索繼續
“村里的農業科技館,是由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返鄉創業大學生團隊打造的。項目負責人劉雁濱曾跟我說,將來要和小伙伴們一起,把更多夢想變成現實。”“委員通道”上,王傳喜的這番話仍言猶在耳。
“我認為,這一年多最大的變化藏在看不見的細節里。”蘭陵縣政協常委、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總經理劉雁濱的話揭開了“夢工廠”的進階密碼。
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參與并見證了這一變化——館內自主研發的無土栽培立體種植專利技術,曾因操作門檻高難以推廣;如今,通過與中國農科院蘭陵試驗基地深度合作,團隊把核心工作聚焦在技術升級上,將館內成熟的立體管道種植模式,從固定化運營轉向“可復制、小型化”,從而打破了應用場景的局限。
“現在我們正逐步向外輻射。比如周邊鄉鎮,我們會提供技術指導、幫著搭建農業設施。”劉雁濱進一步解釋,經過一年多專項攻關,團隊已優化升級技術體系,大幅降低操作難度,讓技術具備了“易推廣、強輻射”的特性:既能適配涉農企業的規模化生產,也能滿足家庭農場的小型化需求,真正呼應了“十四五”規劃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要求。
夢想有了回響,但新的探索仍在繼續。
目前,這處農業科技館已是農業4.0生態模式的展示空間,也是大家口中的“植物夢工廠”。劉雁濱透露,團隊下一步計劃推進5.0模式:從科技裝備的更新化、智能化入手,追求更高的植物產量,同時強化技術輸出能力,讓更多人能在這里學到實用技術,在有限空間內實現更大的種植收益。
![]()
△ 講解員在農業科技館里給游客介紹植物相關知識。
聚起來的青春力量
技術的落地生根,終究要靠人來承載和踐行。種植管理員季輝的選擇,正是代村“人才回流”的生動縮影。
這位年輕的農業專業畢業生,在外地闖蕩兩年后,聽說村里的農業科技館正在招人,便果斷踏上了返鄉之路,應聘成為其中一員。
“印象中種地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才知道,農業早就科技感十足了!”望著眼前的立體栽培架,季輝感慨萬分。在這里,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舞臺,不僅收入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參與到國家科研項目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充實和滿足是在外地漂泊時無法體會的。”
如今,越來越多像季輝這樣的年輕人,紛紛回到家鄉投身于鄉村建設。劉雁濱介紹,今年畢業季,場館面向農業院校精準招募了一批新農人,平均年齡20歲出頭。他們思維活躍、想法新穎,為農業科技館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前招的多是非專業學生,現在全是學農業的,上手快、想法多。”
這份“吸引力”的背后,是代村完善的人才政策。王傳喜表示,代村不僅為人才搭建了施展才華的廣闊平臺,讓他們能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還在住房補貼、子女入學、家人就業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保障,甚至連老人康養都安排得細致入微。
王傳喜坦言:“村里每年高投入用于教育和人才扶持,本村的大學生幾乎全部返鄉,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也吸引來幾百個。‘十四五’規劃說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我們就是要讓年輕人回來有平臺、留得住、能發展,把‘歸雁’變成‘留鳥’。”在代村,年輕人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既要培育本土人才,更要引進頂尖智力;既要自己富,更要周邊村抱團共富。”王傳喜的規劃清晰而堅定。目前,代村已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緊密合作,讓科技成果更快轉化落地,更讓年輕人在高端項目中快速成長。
從一株無土栽培的生菜,到一個人才聚集的團隊,再到一片抱團共富的鄉村,蘭陵“植物夢工廠”的故事仍在續寫。正如王傳喜所說:“美麗鄉村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聚人才。”在這片沂蒙大地上,科技與鄉情交融,青春與土地共生,繪就出一幅“十四五”期間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記者:牛忠磊 宋寶剛
編輯:莫愁
審核:周佳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