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暉
從黃渤講述自己的阿爾茨海默癥基因,到葉童回應自己的白頭發;從李想自我剖析如何走出最大人生低谷,到陶喆坦言自己的巡演從無人投資到一票難求。訪談節目的復興絕對是2025年最值得注意的娛樂現象乃至文化現象。
以新浪新聞出品的《熱浪之外》2025為例,不論是李想、黃渤,還是陶喆、張子楓,登上節目的嘉賓幾乎都坦誠披露了自己的人生B面,也由此引發了廣泛的共鳴:節目播出至今斬獲全網熱搜超70次,抖音、視頻號、小紅書單平臺播放量均破千萬,同時登頂B站熱門播客榜榜首。
![]()
有熱搜人物,有生活情境,有直面問題,《熱浪之外》激發出了更真實的反應與更深刻的體悟。當李想說站在對方的角度,自己也能理解背叛者時,魯豫追問:“我為什么要站在他的角度呢?”李想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不站在他的角度,傷害的是你自己啊。站在他的角度,你不就和自己和解了嗎。”
遇見具體的人生和具體的道理
一具體就深刻。碎片時代更需要深度訪談,讓人們看到具體的人是怎樣的,各種道理又是如何在具體情境中發揮作用的,最隱秘的傷痛又是將如何療愈與和解的。在這方面,《熱浪之外》可以說既做出了“新聞”的本質,也彰顯了“新浪”的品牌。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黃渤在《熱浪之外》吐露的遭遇激發了全網老中青的共鳴。黃渤父母都患有阿爾茲海默癥,對于失智失能的恐懼長久籠罩著看似樂天的黃渤。這是比年齡焦慮更加終極的、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宿命恐慌,而黃渤讓人看到了最真實的焦慮、努力與認命。
![]()
仿佛處身于某種倒計時中,黃渤更加積極地體驗著各種新東西,演戲、唱歌、跳舞、當導演、錄綜藝、做雕塑……享受著“半瓶子晃蕩”的美妙狀態,說著“好不容易活這一回,想做的事情,趕快都試試”。
而觀眾一下明白了黃渤為什么做《忘不了餐廳》,并深深記住了黃渤的豁達以對:“過程的豐富性才是人生本身,如果只在一條直線上走,會比較無趣。”
如果說黃渤展示了人要如何去面對必然的天命,李想則以企業家的理性回顧了人如何去面對變幻的人事。
李想將2008年視為自己的人生分水嶺。這一年金融危機爆發,汽車之家資金鏈斷裂,幾個小股東試圖把李想趕出公司。而其中的發起者,正是當年和李想一起創業、一起租房、“在一張床上睡覺”的兄弟。
李想和魯豫由此展開了一場關于“背叛”的對話。“換位思考是為了跟自己和解,要減少對自己的傷害。”李想總結。
![]()
放輕松,是一種很新的訪談
40歲后選擇“不裝了”的李想,不想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那誰又是他期待中“自己的樣子”呢?當被魯豫問及如果拍《李想傳》想讓誰演自己,李想戰術性喝水后回答,“易烊千璽。”
所以咯,為何大家又愛看訪談了,因為現在的訪談體驗太綜合了。像《熱浪之外》這樣的新一代訪談節目,整體都更加輕靈。出品方新浪新聞不僅發揮了自己一貫的策劃力、內容力、突破力,也展示了訪談的全新打開方式。
首先是場景創新讓受訪者更容易打開,觀看體驗也輕松愉快,近似真人秀。魯豫和張子楓一起逛古著店互相挑衣服。有人說酒品即人品,那女生就是逛街見真章。張子楓說自己買了不敢穿,魯豫馬上說,“我必須要鼓勵你穿自己想穿的,不要有任何的障礙。”
![]()
事實上,《熱浪之外》正是采取了全新的敘事方式。人物的傳記微電影、深度訪談、慢綜藝疊加,讓觀眾能看到一個人的過去未來、所思所想與當下處境。
今年是訪談大年,各大平臺各種形式的訪談節目層出不窮,視頻播客甚至成為小風口。相較于內容較為原生散漫的視頻播客,《熱浪之外》的高內容密度顯然更符合大眾觀看習慣。而更強的新聞屬性與平民視角,也讓其比文化類訪談多了一層人情溫度與社會關懷。
![]()
人年輕的時候愛看小說,有點閱歷了就容易轉向傳記。好的訪談很像傳記,都是他者視角+本人親歷去展示選擇與成敗。某種意義上,整個社會都進入了一種熟齡心態,讓我們去需求這樣的訪談,在喧嘩之中、在熱浪之外,去更開放的人生里尋找非標準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