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0月16日,2025重慶市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高質量發展產業生態大會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本屆大會以“新食力·新生態”為主題,匯聚了全產業鏈資源,為區縣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
在這場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行業盛會上,梁平區通過一系列精準對接活動,展示了區域特色農產品的強大市場吸引力。
“新食力匯聚巴渝,新生態鏈動未來。”梁平區委副書記、區長陳孟文在致辭中開宗明義,“鹵味,是巴渝美食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更是推動食農產業發展、促進富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
產業新浪潮:鹵味賽道迎來高光時刻
鹵味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次論壇作為2025重慶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高質量發展生態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匯聚了來自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頂尖行業力量。
“我們齊聚于此,共同參與重慶鹵味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暨梁平鹵烤鴨推介品鑒活動。”陳孟文區長表示,這不僅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積極融入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務實舉措。
![]()
活動日程安排緊湊而充實。從16日上午的食農大會巡展、開幕式,到下午的鹵味產業論壇、梁平良品火鍋伴侶爆品發布,再到梁平招商大會,以及17日的百縣百業協同發展區縣長圓桌論壇,四場活動共同構成了一場關于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想盛宴。
江南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沙利文咨詢等機構的市場分析專家,以及京東科技等平臺企業的代表,從不同維度解析鹵味產業的發展路徑。這場高規格的論壇,彰顯了重慶對鹵味這一傳統產業煥新升級的重視程度。
![]()
梁平實踐:百年老味的現代化轉型
“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有‘鹵菜梁山來,芳香已四溢’的贊譽。”陳孟文區長在推介梁平鹵烤鴨時,從歷史淵源娓娓道來。梁平作為“巴蜀糧倉”、西南地區首個國際濕地城市,孕育出了獨具風味的“都梁食風”。
梁平鹵烤鴨傳承百年技藝,融合“先鹵后烤”精髓,以其醇香入味、口感獨特,已成為重慶鹵味走向全國的一張“金名片”。
![]()
標準化是梁平鹵味現代化轉型的第一突破口。梁平區已構建起4項地方與團體標準體系,與江南大學、西南大學、國家標準化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協同攻關,著力突破風味保真、新型鎖鮮等關鍵技術。
規模化發展成效顯著。全區已集聚鹵味食品企業142家,形成了以“鹵鴨”為特色的產業集群。品牌化運營更是成果斐然,培育出“謝鴨子”、“尹鴨子”等一批重慶老字號,更涌現出“張鴨子”等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年銷量超百萬只。
在本次論壇上,梁平鹵烤鴨新LOGO與新包裝正式發布,這是梁平推動品牌整合、提升產業能級的重要一步。從產品到品牌,從工藝到標準,梁平為傳統鹵味產業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一個完整樣本。
![]()
技術破局:科技賦能傳統美食創新
論壇上,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二級教授李洪軍分享了《鹵味食品的功能性創新與未來趨勢》,從科技角度為鹵味產業升級提供專業見解。西華大學教授車振明則探討了《鹵煮食品健康升級:低氘水應用與藥食同源創新》,展現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無限可能。
![]()
技術創新成為撬動鹵味產業升級的關鍵支點。從風味保真到新型鎖鮮,從質量追溯到健康升級,科技賦能正在解決鹵味產業發展的痛點難點。
沙利文咨詢合伙人張葛建在《鹵味產業的趨勢性洞察和產業機遇》專題分享中,從市場角度分析了鹵味產業的發展潛力。隨著消費升級和健康意識增強,鹵味產業正從傳統佐餐食品向休閑食品、功能食品拓展,市場邊界不斷拓寬。
圓桌對話環節,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圍繞“渝味鹵香如何突圍”展開深入討論。從區域公共品牌打造到爆品策略,從全國市場布局到文旅融合,多角度的思想碰撞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標準化與特色化如何平衡,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如何融合,成為討論的焦點。這些問題的探討,預示著鹵味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品質革命。
![]()
協同共贏:從“地方名品”到“國民爆款”的路徑探索
本次論壇不僅是思想交流的平臺,更是務實合作的橋梁。在簽約環節,重慶市鹵味產業重點區縣協同發展簽約儀式、重慶鹵味“百城萬店”線上推廣簽約儀式、聯合制定《梁平鹵烤鴨生產加工技術規范》簽約儀式相繼舉行。
“百城萬店”計劃與線上推廣簽約,標志著梁平鹵味正式開啟全國化布局。梁平區將與京東科技等平臺合作,打通線上渠道,拓展全國市場,讓地方美食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廣闊的消費群體。
梁平區與江南大學就鹵烤鴨生產加工技術規范達成合作,將共同制定行業標準。標準的建立,不僅有助于保障產品質量,更是產業成熟度的重要標志,為鹵味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奠定基礎。
五區縣協同發展簽約,則體現了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思路。梁平、榮昌、豐都、江津、合川等區縣將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整合資源,共同打造鹵味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合力。
從技術標準到市場渠道,從企業個體到產業集群,梁平鹵味正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模式,為傳統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
來源:重慶與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