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華韻承芳·非遺共賞——2025全球婦女峰會女性主題特展”展廳,一幅絢麗的“文化織錦”在光影中緩緩鋪展。46件非遺珍品以“女性之美”“和合之美”“傳統之美”“勞動之美”為經緯,編織出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鳴。
蘇繡、湘繡、國畫、麥稈畫、蠟染、貝雕、描金……這些作品來自全國22個省(區、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匯聚全國婦女手工編織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等單位的匠心,涵蓋刺繡、繪畫、剪紙、編織印染、陶瓷雕刻等多種門類,展現出非遺藝術的多樣魅力。
聯合國婦女署東部和南部非洲區域主任安娜·穆塔瓦蒂在展品前駐足良久,感嘆道:“這些作品無疑傾注了很多心血,它們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凝聚著中國人民對民族文化與歷史的自豪。”
![]()
吉爾吉斯斯坦婦女大會主席及部長在手工制瓷作品《繁華共綻》前駐足。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熊維西 攝
非遺織錦 美美與共
在“女性之美”單元,幾件紅色婚禮禮服靜靜陳列,訴說著東方韻律。左側的潮繡龍鳳褂裙,以上等綢緞為底,采用金銀線盤金繡法手工繡制,勾勒出威儀之態,展現東方古韻。中間一襲“赤羽紋霞”紅色禮服最為奪目,在光線下熠熠生輝,將苗繡“穿在身上的史詩”特質與現代設計結合,既有文化厚度,又不失時尚光華。
塞爾維亞南通社記者馬麗婭·彼得羅維奇情不自禁地贊嘆道:“這些傳統服飾實在太漂亮了,讓人舍不得移開目光。尤其是那件紅色婚紗,是我在這見過的最動人的服飾——我甚至忍不住想象,自己穿上這條裙子會是什么模樣!”
![]()
10月13日,參會嘉賓參觀全球婦女峰會女性主題特展“華韻承芳·非遺共賞”。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一旁的紅色中式晨袍與紅鞋,則在細膩工藝中透出雅致,傳遞出東方女性獨有的溫婉氣質。設計師李秋雪表示,其創作靈感源于全國婦聯主辦的“萬人集體婚禮”的盛況:“當我看到上萬名新人共同奔赴愛情的熱烈場面時,深受觸動,希望女性從新婚早晨睜開眼睛起,就能沉浸在那份婚禮獨有的浪漫與儀式感之中。”
針線傳情 匠心獨運
在“傳統之美”單元中,湘繡作品《千里江山圖》將湘繡藝術與宋代名畫有機融合,以1∶1的比例再現宋代名畫的恢宏氣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長沙市湘繡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藝師江再紅介紹:“這幅作品耗時2000多天,整幅作品采用‘滿繡’工藝,每一處色彩都是用桑蠶絲一針一線鋪陳而來,質感細膩鮮活。我們希望能讓世界各國的婦女姐妹真切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領略湘繡這一湖湘文化代表的獨特風采。”
![]()
10月13日,參會嘉賓參觀全球婦女峰會女性主題特展“華韻承芳·非遺共賞”。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這幅作品是蘇繡,展現了太湖的自然之美,傳遞欣欣向榮、春意盎然之意,圖案秀麗、繡工精致、針法活潑,采用上百種顏色的絲線,各種針法虛實結合……”
在“和合之美”單元的“春意太湖”作品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蘇州姚惠芬藝術刺繡研究所的姚惠芬正在向吉爾吉斯斯坦婦女大會主席扎米拉·阿克巴吉舍娃分享蘇繡的魅力。“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這項傳統技藝傳播出去。”姚惠芬說。
![]()
10月13日,一名外國女記者拍攝全球婦女峰會女性主題特展“華韻承芳·非遺共賞”。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扎米拉·阿克巴吉舍娃指著自己的傳統服飾回應道:“我十分喜愛中國文化,這些工藝格外精湛。更有意思的是,你們服飾上的手工圖案與工藝,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也能見到,這是因為世界各國女性有著相似的手工創作經歷,我們不僅有這樣的共鳴,更能因此團結在一起。”
文化共鳴 美融世界
在“傳統之美”單元中,南非副總統夫人胡米勒·馬沙蒂萊在“長城春曉”貝雕作品前久久駐足,她說:“中國歷史悠久,各個省份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能如此完整地傳承實在不易。尤其這件以貝殼制成的藝術品竟能多角度呈現長城的立體感,非常特別,色彩與質感都極為出眾。”
大連博毅貝雕文創藝術館館長李淑娟向其介紹:“這幅作品全部采用大連原產地的天然貝殼。由于天然海貝質地堅硬,打磨起來格外費力,每一步都得一點點細致處理。我們精心選料,再經過全手工雕磨,最后做成這幅精美的立體壁畫。這是我們匠人堅守職責、傳承手工技藝的真實體現。”
“勞動之美”單元充滿生命的溫度,這里展出了源于福建蟳埔女的傳統頭飾簪花圍——采用四季鮮卉與金箔銀絲纏繞,通過繁復的穿綴工藝打造繁花層疊的璀璨盛景。恒安集團總裁許清流介紹:“它象征著當地婦女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念。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有很多能與世界融合、交流的文化寶藏,我們想把這些文化特色分享給全世界的友人。”
![]()
10月13日,一名女性參觀全球婦女峰會女性主題特展“華韻承芳·非遺共賞”。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全國婦聯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委員、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表示:“我相信,每一位參觀者都能在這里感受到文明的多樣與美好。非遺不僅展現了女性的智慧與力量,更在不斷創新中,引領我們走向更包容、更共生的未來。”
離開展廳,暮色已至。回望那片璀璨燈火,非遺已然成為連貫古今、對話世界的活態力量。它既彰顯中華文化的綿延生機,也詮釋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理念。
全球來賓的駐足與贊嘆,是文明互鑒的生動注腳——在這里,“女性之美”是堅韌與智慧,“和合之美”是包容與共生,“傳統之美”是永續與創新,“勞動之美”是汗水與溫度。所有的“美”都在向世界訴說:民族的,正是世界的;傳統的,終將走向未來。
來源/中國婦女報
編輯/沈艷
校對/陳佳穎
編審/李行云
點“在看”的人,都越來越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