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討會現場
10月11日,“AI+藝術:重塑與共生——2025第一屆江蘇省高校美術教育專業融合發展研討會”在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拉開帷幕。本次研討會由江蘇省教師教育專業指導委員會、南通大學主辦,江蘇省教師教育專業指導委員會美術教育專業指導分會、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承辦。來自全國高校的美術教育專家、一線教師、優秀論文作者及師生代表共300余人參會。
開幕式上,江蘇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江蘇省學校美育協會會長李金泉表示,本次研討會“AI+藝術:重塑與共生”的主題精準道出了AI時代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建設發展和高校藝術教師能力素養提升的方向路徑。各高校以此為契機加強合作、資源共享,廣大師生把握機遇、主動融入,積極投身“AI+藝術”行動實踐,促進江蘇高校美術教育教學和藝術創新實踐高質量發展。
南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徐駿表示,舉辦此次研討會既是響應國家“人工智能+”行動意見的重要舉措,也是南通大學推動美術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擔當,期待通過本次研討為江蘇省高校美術教育創新注入新動能,打造“技術與審美共生”“傳統與創新共生”“高校與行業共生”的新生態。
![]()
![]()
頒獎環節
隨后,江蘇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二級調研員許李軍宣讀本次研討會優秀論文名單。由李金泉、徐駿、許李軍、王紅蕾、孔新苗、顧平、李梅、甄巍、李勇等嘉賓為優秀論文作者代表、入選論文作者代表頒發證書,表彰他們在美術教育創新研究中的突出貢獻。
開幕式后,研討會進入核心交流環節。首先在主旨發言環節,五位專家聚焦“AI+藝術教育”新范式展開深度探討。孔新苗、李梅、甄巍、李勇、耿孝臣先后發言,共同勾勒出AI時代美術教育從理念到實踐的變革圖景。
在優秀論文作者代表發言環節,四位學者分享了AI與美術教育融合的創新實踐。淮陰師范學院教授劉筱湄探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師范生實習指導中高校教師效能提升策略,助力教學指導智能化轉型。江蘇師范大學副教授趙冬霞以學校與濟川藥業合作為例,提出AI賦能醫藥包裝設計的產學研協同路徑,推動藝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博士研究生郁獻軍構建“知識-算法-交互”協同的園林風格認知新范式,拓展AI在設計教學中的應用邊界。南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王楓棋聚焦AI時代美術教育人才培養戰略,提出課程重構與能力升級路徑。四場發言立足教學、設計與產業一線,展現了AI賦能下美術教育研究的多元探索與實踐活力。
![]()
與會嘉賓合影
南京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院長顧平作總結發言,他表示,本次研討會圍繞“AI+藝術:重塑與共生”主題,從理論前沿到實踐探索,從課程改革到評價體系,全方位、多維度探討了AI時代美術教育的創新路徑,達成了三點重要共識:一是AI是美術教育的“賦能者”而非“替代者”,需堅守人文內核與技術創新的平衡;二是美術教育融合發展需加強“高校—政府—企業”協同,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三是美術教育評價需兼顧“數據量化”與“人文關懷”,避免陷入“唯技術論”誤區。
編輯 | 劉 晶
文字 | 魏慧爭
攝影 | 陸 陽
制作 | 殷 鑠、劉根源
校對 | 安亞靜
初審 | 殷 鑠
復審 | 馬子雷
終審 | 陳 明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6年出版43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58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