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要在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基礎上,堅持久久為功,通過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加強現代文明教育等路徑,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
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理解把握這五個方面的突出特性,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基礎。
突出的連續性是中華文明最為鮮明且最為基礎的特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悠久文明。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歷史意識,為中華民族打下了維護大一統的人心根基,成為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復興的精神支撐。從甲骨文、金文到簡體字,從分封制發展為郡縣制、從土司制度到改土歸流,從傳統禮治到現代治理,文明薪火跨越數千年一直傳續。源遠流長的連續性為中華民族提供了穩定的時空標識和共同歷史記憶,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突出的創新性表現為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縱觀歷史,從西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革新精神,到北魏孝文帝融合性改革實踐,從隋唐科舉制度的變革到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四大發明的相繼問世,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展示出蔚為大觀的文明成就。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支撐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進步過程。
突出的統一性植根于悠久的歷史傳統。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秉持“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統看作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自秦統一中國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始終堅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這種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也必須由各民族共同維護、鞏固和發展。
![]()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展出的何尊銘文拓片,“中國”二字的首次連用,就出現在這件鑄造于公元前1038年的何尊中。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供圖
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禮記·中庸》中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彰顯了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的共生智慧。無論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鑒,還是佛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的中國化,都體現了“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這種包容性使中華民族能夠通過文化浸潤和價值共享,不斷增強內在精神動力和外在發展活力。
突出的和平性源于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和平、和睦、和諧理念。中華文明倡導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倡導共生并進,反對強人從己;倡導保合太和,反對叢林法則。從“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處世原則到“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社會理想,從“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擔當到“國雖大,好戰必亡”“化干戈為玉帛”的智慧,這種愛好和平的價值取向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罕有的不以擴張和殖民為主要發展方式的偉大文明,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著力點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歷久彌新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這些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價值內核,深植于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淀之中,并在近代以來共同抵御外侮、追求民族獨立的宏大歷史實踐中得到淬煉與升華。在外來侵略寇急禍重的嚴峻形勢下,我國各族人民手挽著手、肩并著肩,英勇奮斗,浴血奮戰,打敗了一切窮兇極惡的侵略者,捍衛了民族獨立和自由,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保衛祖國、抵御外侮的壯麗史詩。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振奮各族人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
增進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一體,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集大成。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增進中華文化認同。要繼承中華民族以文化人的優良傳統,加大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打造、出版一批具有中華文化底蘊、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營養的文藝作品和公眾教育類書籍。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運用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9月29日,浙江湖州的青年志愿者與湖州市長興縣職業技術教育集團新疆班的師生們相聚一堂,開展詩歌朗誦、中秋詩詞競答、月餅制作、家書寄情等活動。圖為新疆班的學生們表演詩歌朗誦。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促進語言相通。語言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要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確保政策、知識、文化和技術精準高效地覆蓋所有社會群體,助力經濟一體化發展、社會融入和文化共享。提升民族地區各族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融入現代社會的能力和競爭力,加強“職業技能+普通話”能力培訓,大力營造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生活環境,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
加強現代文明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傳播現代理念和行為方式,深入實施文明創建、公民道德建設、時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大力發展民族地區廣播電視事業,推進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高各族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不斷豐富各族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導各族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現代化邁進。
(作者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校)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李翠 海寧
制作 |魏妙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