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二十年,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覺醒,到一條河的生態涅槃;十載,從“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到一座城的生動實踐。圭塘河,這條浸潤雨花記憶的血脈,曾承載發展的重量,如今正書寫文明的嬗變。《圭塘河,幸福彼岸》系列報道,不只記錄清波的歸來,更愿解讀一脈活水如何滋養一方土地、潤澤萬千生活。從治理的智慧到產業的融合,從區域的協同到開放的胸襟,長沙市雨花區以河為卷、以民為本,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共生、保護與發展共榮的長卷。
![]()
一片綠,牽引一座園區的崛起。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余雅琴 長沙報道
一條河,見證一片土地的轉型;
一片綠,牽引一座園區的崛起;
一縷好空氣,正悄然改寫發展的定義。
走進雨花經開區,圭塘河穿園而過,企業廠房內機械臂有序揮動,與窗外碧水相映成趣。這片位于圭塘河上游的“綠色園區”,自誕生之初就刻入“源頭意識”——上游清,則下游明;產業“綠”,則發展“金”。
園區成立于2002年,原名“湖南環保科技產業園”,卻一度陷入“撿到籃子都是菜”的迷茫。是堅守綠色的初心,還是追逐短期的效益?雨花經開區最終選擇回歸“綠”的本質,從環保產業轉向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一主一特”賽道,走“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優”之路。
底線思維:以“約束”畫出發展“高線”
在這里,規劃不僅是空間的劃分,更是生態與發展的契約。“在保護中開發”,是雨花經開區一以貫之的鐵律。園區規劃并非簡單的土地劃分,而是一幅精密的“三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畫卷,嚴格的“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和“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是其不可逾越的底線。
對圭塘河長達10公里的生態修復,累計投入1.2億元,這不僅是“面子工程”,更是奠定發展基礎的“里子工程”。新增1600余畝綠地,如同園區的“綠肺”。更巧妙的是,園區遵從原始地形,用微地形設計打造河岸高差,將防洪與親水景觀自然結合,實現了生態功能與實用功能的統一。
這種底線思維,反而劃出了發展的“高線”。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典范——雨花水質凈化廠再生利用試點項目,便是明證。該項目目前已為重點企業每日提供1000噸再生水,全面完工后可達4500噸/日。
生態底線,不是發展的天花板,而是發展的高壓線——底線守得牢,發展才能跳得高。
綠智融合:技術重塑“含綠量”價值公式
在雨花經開區,“含綠量”就是“含金量”,這不是口號,而是可計算的企業賬本。
雨花經開區擁有59家省級以上科創平臺,包括可孚三大研究院等多個高能級科研平臺。園區先后引進培育各類企業70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00家。這些企業成為綠色技術創新的主力軍。
走進申億精密的“智慧工廠”,屋頂的光伏板正將陽光轉化為清潔電能,余熱供暖系統在無聲地工作。通過采用光伏發電等多項新技術,工廠建成后,能源消耗進一步降低,電費、取暖費用等也進一步節約,真金白銀的收益,直接體現了“降碳”即“降本”。
但“含綠量”的回報遠不止于此。作為三一、中聯等裝備巨頭的核心供應商,綠色資質已成為其產品通往國際市場的“通行證”。綠色投入不是負擔,而是能夠通過節能降耗持續“反哺”企業的戰略投資,實現了環境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在這里,“好空氣”是有價的。
它不是監測數據里的優良指數,也不僅是市民愜意的深呼吸,而是一種可衡量、可轉化的“綠色資產”。
![]()
園區打造長沙人工智能產業轉型升級新引擎,讓“降碳”等于“降本”,讓“綠色”成為“金色”。
先步信息為火力發電廠、礦山等提供的智能總線輸煤控制系統,在現運行世界最大機制砂石礦的實測中,投用后電費直降13%,相當于每年可節省出一座小型水電站的發電量;小羽互聯研發的水沙射流環保除磷技術,可有效替代70%的傳統酸洗商品材,且全過程不產生任何污染物;在綠色生物醫療領域,可孚醫療推出的便攜式睡眠呼吸機,重量僅相當于一部手機,運行音量控制在28分貝左右,遠低于“翻書聲”……
綠色智造的本質,是以技術重新定義產業基因——讓“降碳”等于“降本”,讓“綠色”成為“金色”。
集群共進:從“點綠”到“鏈金”的生態
綠色轉型,非一企之功。雨花經開區以“一主一特”為脈絡,實現從“企業綠”到“產業鏈綠”的躍升。
![]()
![]()
圭塘河宛如碧帶繞過機器人產業聚集區。
“主”鏈上,新能源汽車產業嚴控“兩高”項目,構建綠色閉環;“特”鏈上,人工智能與傳感器為制造植入“智慧大腦”,培育機器人等新質生產力。
“主”引擎的綠色驅動。作為“全省汽車產業唯一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本身就自帶綠色基因。園區圍繞這一主導產業,嚴控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入園,同時為新能源配套產業敞開綠色通道。這不僅降低了整個產業鏈的環境負荷,更搶占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制高點,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和高端就業崗位。
“特”色產業的智慧賦能。人工智能及傳感器(含數控機床)這一特色產業,為綠色制造提供了關鍵的“智慧大腦”。機器人等細分賽道,正通過智能化改造,幫助傳統企業實現精益生產和節能減排,這是在培育綠色低碳的新質生產力,為未來發展開辟了全新的增長曲線。
“一主一特”產業結構,使園區的綠色轉型不是零散推進,而是系統性的協同進化。
2024年,園區規模工業總產值達863.5億元,位列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第62位。在此,經濟增長與藍天白云不再是“取舍關系”,而是內在統一的必然課題。
產業集群的綠色進化,不是企業的簡單疊加,而是產業鏈的協同共生——以“綠”為鏈、以“智”為核,方能構筑可持續的競爭力。
圭塘河的變遷,是一座城發展哲學的縮影;雨花經開區的實踐,是中國工業園區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樣本。從這里出發,“好空氣”不再只是環境的指標,更是吸引投資、匯聚人才、點燃創新的“好前景”。
一脈清流,一片綠意,一座智園,正共同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雨花答卷——那不是終點,而是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