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持續推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路
■ 每經評論員 付克友
“我的探秘,才剛剛開始。”這是俞孔堅教授留給世界最后的告白。
9月23日,這位知名建筑學家、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在巴西潘塔納爾濕地遭遇墜機事故不幸遇難,終年62歲。
當天,他個人的微信視頻號發布了最后一段影像,記錄了他在這個地球上最大天然濕地、“最后的伊甸園”探索“海綿地球”的情景。
俞孔堅教授身穿紅色T恤的背影,消失在潘塔納爾的落日余暉中,但他給世間留下一份沉甸甸的遺產,值得后繼者汲取并發揚光大,去持續推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路。
這份寶貴遺產,是從“海綿城市”到“大腳美學”的規劃革命。
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他提出的“海綿城市”理念。這種理念從中國傳統農耕智慧中汲取靈感,倡導利用自然系統實現雨洪管理、水凈化與生態修復,解決城市內澇與水資源短缺的雙重問題。
這意味著,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的過程中,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在俞孔堅看來,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脈,但當前中國城市河流水系面臨污染、干旱斷流、洪水等問題。與其耗巨資進行河道整治,不如通過建立生態基礎設施來綜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他進一步提出回歸生態自然、強調天然質樸的“大腳美學”和“大腳革命”,批判過度人工化的“小腳主義”審美觀。他表示:“所有用力過猛的‘設計’,都是對生命的誤讀。”這一理念挑戰了追求奇花異木、形式至上的傳統景觀設計觀念,引導行業重新審視什么才是健康、可持續的美。
這份寶貴遺產,是從理論構思到大地作品的實踐行動的總結。
建筑學家不僅需要構建理論,更需要用作品說話。俞孔堅教授是建筑思想家,更是實踐者。他創辦的“土人設計”已在全球200多個城市完成1000多個項目,將生態理念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實際景觀。
所謂“土人”,蘊含著深刻的鄉土情懷和自然理念,既是“土地與人”的關系表達,也是對大地與自然的一種深切承諾。
比如,他主持設計的中山岐江公園、秦皇島紅飄帶公園、上海后灘公園等項目,展示了如何將退化或廢棄的土地轉化為富有生態功能和審美價值的空間。這些項目不僅是技術創意的呈現,更是新生活方式的倡導。
按照俞孔堅教授的說法,城市景觀是要發揮功能的,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的藝術。在他的作品中,人們能親眼見到這種“生存的藝術”如何在現實中生根發芽。
這份寶貴遺產,是從中國智慧到中國方案的政策實施過程。
學者的更大價值,需要寫在大地上,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俞孔堅的影響力超越了學術和專業領域,直接參與到了國家生態政策的塑造。
最令人矚目的,當然是他的“海綿城市”理念在2015年被納入國家政策,在全國200多個城市推廣實踐。不那么廣為人知的是,他提出的“構建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建議被國務院采納,并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這些從學術理念到國家政策的轉化過程,毫無疑問體現了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者典范。
俞孔堅教授的“反規劃”理論,即優先規劃生態基礎設施,再進行城市建設規劃,已成為國內許多城市空間規劃的方法論。這一顛覆性思路改變了“先開發后治理”的傳統城市擴張模式,推動了中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進程。
難能可貴的是,俞孔堅提供的規劃戰略,不僅服務于中國,還貢獻于世界。比如,“海綿城市”理念就為解決全球城市水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丹麥哥本哈根正實施的項目中包含了他倡導的設計原則,泰國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園則成為東南亞“海綿城市”建設的樣本。
值得一提的是,從理念創新到實踐行動,再到政策實施,俞孔堅教授的批判精神貫穿始終。其核心在于對既有范式深刻的反思勇氣、不妥協的質疑態度,以及破舊立新的建設性追求。他的批判并非為批判而批判,而是源于對城市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深切關懷,目的是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知行合一”是至高境界的實踐智慧。俞孔堅用他一生的探索和實踐,詮釋了什么叫“知行合一”。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仍在巴西尋求“海綿地球”的奧秘與真諦,這種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的精神,也是他留給人們最為寶貴的財富。
“當最后的伊甸園也在退縮,人類還能從哪里得到生存的希望?”俞孔堅在視頻中留下的追問,需要更多的人來回答。
“再怎么支持也不為過”,浙江省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工作
潮新聞客戶端消息,9月23日,浙江省委在浙江大學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工作。
會議強調,做強浙江大學,就是做強浙江的戰略競爭力,就是做強浙江的關鍵驅動力,就是做強浙江的核心軟實力。省委、省政府對浙江大學的支持只會加強、不會減弱。
各地各部門要秉持“再怎么支持也不為過”“支持浙大就是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完善支持工作機制,加快支持政策落地,深化緊密共生、互促共進的校地戰略合作,為浙江大學加快邁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
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正式運營
新華社消息,記者9月25日從中國人民銀行獲悉,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已在上海正式運營,并推出三大業務平臺——數字人民幣跨境數字支付平臺、數字人民幣區塊鏈服務平臺及數字資產平臺。據介紹,數字人民幣跨境數字支付平臺探索運用法定數字貨幣解決傳統跨境支付中存在的痛點;數字人民幣區塊鏈服務平臺為各場景和行業類區塊鏈提供標準化的跨鏈交易信息轉接和鏈上數字人民幣支付服務;數字資產平臺可提供標準、即用的金融級數字資產服務,支持現有金融基礎設施將業務拓展至鏈上。
國內最大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啟用
“北京石景山”官微消息,近日,國內最大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在北京石景山正式投入運營,該訓練場占地面積上萬平方米,年產數據量超600萬條。這一重要基礎設施的落成,既是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關鍵落子”,也為全國各地訓練場建設提供了“北京樣本”,將加速人形機器人“具身大腦”進化,推動其早日在汽車制造、物流搬運等場景規模化應用。
四川支持成都做優做強極核功能
四川日報消息,四川省委、省政府日前印發《關于支持成都做優做強極核功能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將支持成都持續做大經濟總量、做強核心競爭力、做優功能品質,打造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標桿。根據《意見》,到“十五五”時期末,成都經濟總量超過3.2萬億元,全國百強縣百強區超過16個,形成新區引領、城區支撐、縣市突破的發展格局。
杭衢高鐵啟動聯調聯試
9月24日,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由其投資和工程總承包建設的新建杭州至衢州高速鐵路聯調聯試和動態檢測已于23日啟動,這條浙江省“大通道”標志性工程進入開通前關鍵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前具備運營條件。杭衢高鐵是國內首條采用“PPP+EPC”模式運作的高速鐵路。線路位于杭州建德市與衢州境內,正線全長約131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
鄭州將發放5.6億元購車補貼
大河財立方消息,從鄭州市商務局獲悉,為搶抓消費旺季,加速汽車消費潛力釋放,鄭州市將開展2025年“暢行煥新”綠色購車補貼活動。在鄭州市范圍內按照“總額控制、先到先得、用完即止”的原則,發放5.6億元“暢行煥新”綠色購車補貼。新車購車價格5萬元至15萬元(不含)的新能源乘用車可申請補貼3000元。新車購車價格15萬元(含15萬元)及以上的新能源乘用車可申請補貼4000元。
2025年數字百強市,北上深領銜
9月25日,賽迪顧問發布“2025年數字百強市”榜單,北京、上海、深圳排名前三,廣州、杭州、重慶、蘇州、成都、南京及天津也位列前十。
![]()
當前,數字城市建設已進入規模化推進與深度賦能相結合的新階段。以人工智能、算力網絡、數據要素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應用,不斷為城市治理、產業發展、民生服務與綠色低碳發展注入新動能。
根據研究,2025年數字百強市整體競爭力穩步提升,48個城市進入“效能驅動”階段,實現從“數字化”到“數智化”的關鍵躍遷。城市競爭格局動態變化,48個城市排名上升,4個城市新晉百強。
本期編輯 | 劉艷美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613423 *城市進化論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