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正在注視著我們!”,美國前總統拜登發表2024年國情咨文演講時,以此敦促共和黨眾議院通過久拖不決的援烏法案。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對歷史上慘痛事件的紀念活動。
今早看到有紀念九·一八事變的資訊,不禁有所思慮。
銘記歷史,不是要粉飾,更不是要拉仇恨。任何動機不良的紀念,諸如粉飾或掩飾什么、拉仇恨或其他愚民之舉,都是不應該的。
歷史注視著現實中人們的舉動,動機不良尤其那些造成嚴重后果的活動必遭歷史嘲弄、譴責乃至審判。
![]()
侵略就是侵略,無需辯解、粉飾乃至美化。數十年來,日本政府倒是多次表態反思并致歉曾經的侵略戰爭給被侵略地區造成的傷害。但若以此在當下鼓動宣揚抵制日貨、仇恨日本的思潮顯然錯了。同樣,被侵略地區之人為日本曾經的侵略進行辯解,何嘗不是自我作賤!?
九·一八事變,與2014年俄國吞并克里米亞一樣,都是一場強國對弱小民族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開始,盡管都處于局部階段,盡管當年日本對東北地區的建設取得不小的成績。
事變后,日本占領了東北地區,并在此后一步步蠶食大國的內地,同時伴隨著屠殺等一系列野蠻舉動,破壞了國際規則,犯下了嚴重罪行。
當年日本耍流氓,詭辯自己沒有侵略大國,甚至打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旗號,當下俄國的所謂特別軍事行動與當年的日本可謂如出一轍。
耍流氓和抵賴是不行的。
九一八事變后,國聯派出李頓調查團,經過調查認定日本是侵略者,并在國際層面上予以譴責。盡管當年日本否認侵略了中國,但是事實與法理俱在。
今天的俄國同樣不能抵賴,無論如何狡辯,被孤立制裁的命運是逃不掉的,還有戰敗投降。。
相應地,今海內外許多媒體,甚至一些權威媒體,認為侵略是個中性詞,甚至通過詞源來論證這一點。許多自媒體人包括一些挺烏人士,以侵略來描述烏克蘭軍隊進入俄國庫爾斯克地區。這是很奇怪的。
俄國對烏克蘭是侵略,烏軍進入庫爾斯克不是侵略,這是從國際法的角度認識,體現了國際法中的自然法理念,而不是從語言表達、詞源的角度混淆侵略一詞所表達的含義。在公眾號“書生論劍”中,筆者曾作兩文分析這一問題。
若侵略一詞真是中性的,大國如何不用以表述其所稱的中立立場?當年日本和今天的俄羅斯何以不用侵略的表述并作有利于自己的解釋?
語言污染、語言腐敗的后果看不見摸不著,但其影響無法估量,混淆是非,沖擊價值觀,任何惡行都可以被粉飾。
九·一八事變為代表的侵略活動,為現代文明及國際關系所不容,這也是今天俄國在世界上被孤立的原因所在。
回顧九一八事變,是要通過銘記歷史來警惕那些侵蝕現代文明的行為,以及當現代文明遭到侵犯時,個人及果家應該持有的立場。
勿忘國恥,警惕民粹!
在現實中曲解歷史,或借助歷史在現實中混淆是非、黑白不分,都是對歷史的褻瀆、背叛并將得到歷史對等的回應。
“歷史在注視著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