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你們不信,中國可能是近三百年以來,唯一讓美國各行各界都深感折服并且令他們打心眼里佩服的對手。像什么德國、蘇聯、日本,在美國眼里都是土雞瓦狗的存在,只有我們中國不但實力足夠強大,而且戰略手腕也十分高超,把他們打得心悅誠服不說,還讓特朗普有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
為啥老羅會這么說呢?
因為美國放下與中國完全敵對的執念了,在五角大樓即將發布的新版國防戰略書當中,要求不再聚焦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而是優先保護其本土和西半球的安全。五角大樓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調整,包括川普在提及我們時展現出來的友好態度,在本質上都是因為中國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把控非常精準。
![]()
中國特別懂得怎么跟美國打交道,而且打法非常高明。你看這么多年來我們不僅在崛起的過程中,處處留心不給美國“撕破臉”的理由,還始終留有余地不把事做絕。這種策略,讓美國始終難以凝聚國內共識,無法像當年對付蘇聯或日本那樣,全力壓制中國。
相較之下,蘇聯和日本在強大時對美國的態度,可謂是極盡不懈,就像紅樓夢里說的那樣: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美蘇冷戰時期,蘇聯的對外策略咄咄逼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蘇聯居然悄悄把核導彈運到了美國的后院-古巴,這相當于直接把槍頂在了美國的腦門上。美國當時一下就炸了,全國上下一致強烈反應,差點就跟蘇聯打起了核戰爭。這樣赤裸裸的挑釁,讓美國民眾和精英階層都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威脅,也使得美國政府對蘇聯采取了極其強硬的態度。除了導彈危機,蘇聯還在全球范圍內跟美國搞代理人戰爭,比如在越南、阿富汗等地,雙方明爭暗斗,誰也不讓誰。蘇聯還動不動就搞軍演,秀肌肉,派艦隊到美國家門口轉悠,一副“我就是要跟你硬剛到底”的架勢,這種高調對抗,雖然短時間內看起來挺唬人,但實際上卻讓美國更加團結,更容易動員全社會資源來對付蘇聯。
而日本呢?雖然走的不是軍事擴張的路子,但在經濟上的表現,同樣讓美國感到警惕甚至恐懼。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甚至一度有趕超美國的勢頭。那個時候,日本企業大肆收購美國標志性資產,比如三菱集團買下了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索尼收購了哥倫比亞影業。這些舉動在美國人看來,簡直是“經濟入侵“。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日本有位政客說過這么一句話:二戰中日本用軍事力量沒有做到的事情,如今我們用經濟力量做到了。說白了,就是用經濟擴張替代軍事擴張,這句話傳到美國一下就把他們的歷史記憶給點燃了,這不就是經濟版的珍珠港事件嗎?
果然,美國媒體隨后就開始用“經濟珍珠港“來形容日本的經濟擴張。這個詞可不是隨便用的,要知道,珍珠港事件對美國民眾來說是一次史無前例巨大的創傷,全國上下同仇敵愾,直接促使美國加入二戰。而把日本的經濟行為比作“經濟珍珠港”,足以看出美國人對日本崛起的警惕和忌憚到了什么程度。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國隨后就對日本采取了強硬措施,包括迫使日本簽署廣場協議,讓日元大幅升值,最終導致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
跟蘇聯和日本相比,中國的策略可謂截然不同。我們在崛起過程中,始終注意不給美國留下開戰的理由。即便是在被攻擊的時候,中國也會進行反擊,但反擊之后又會不斷釋放信號,表示只要和平,完全可以和談。因為我們知道,美國其實就想在中國還沒強大的時候,隨便找個理由把威脅扼殺在搖籃之中。但咱們這種既堅定又靈活的策略,讓美國的強硬派很難在國內形成有效的合力,沒辦法說服整個國家把全部資源和力量,都用來壓制中國。
![]()
自冷戰結束以來,中國在處理對美關系時一直非常小心。每次接近沖突邊緣時,中國都會在反擊后適當避讓,不讓局勢升級。這讓美國始終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來全面對抗中國。而911事件發生后,美國需要亞洲保持穩定,這又給中國帶來了至少15年的發展機遇。
除了南海危機等少數情況外,中國基本上不主動出頭。于是美國又把矛頭轉向了俄羅斯,這又讓中國多了10年的發展時間。到了最近這幾年,我們其實很清楚自家的軍事實力已經大幅提升,甚至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經超過美國了。咱們這家底,你放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身上,早就跟美國干起來,俄烏戰爭時不是有俄網友說了嗎,如果俄羅斯有中國的實力,恐怕早就把整個歐洲給平推了,然后跟美國劃大西洋而治。但中國并沒有急于通過軍事沖突來“亮劍”,而是通過軍演、出第二島鏈、繞行澳大利亞、靠近美國西海岸等相對軟性的方式,讓美國意識到中國的實力變化。
在軍事之外,中國是不是還在一直強調“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中美合作共贏才是主流“等觀點。這些言論不是所謂的什么示弱,而是為了安撫美國的資本家和戰略家,讓他們意識到與中國對抗并不是唯一的選擇,這個就是統戰的最高智慧,一定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你分不清,敵人就會更多。
那么,這種策略的效果如何?只要看看美國內部在對華政策上的嚴重分歧就知道了。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起第一輪關稅戰時,美國商界就出現了明顯的反對聲音。包括沃爾瑪、塔吉特等大型零售商在內的600多家公司聯名致信白宮,警告關稅政策將損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利益。美國商會和全美零售商聯合會等商業團體也公開反對對華加征關稅,認為這會導致美國國內物價上漲和就業崗位流失。
在美國政府內部,對華政策也一直存在分歧。拜登時期,以財政部長耶倫為代表的一派,更注重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和全球宏觀政策的協調;而以貿易代表戴琪為代表的一派,則更強調對中國的強硬立場和競爭態勢。這種分歧在拜登政府制定對華政策時表現得尤為明顯,導致美國對華政策常常出現相互矛盾的信號。
甚至連美國軍方內部也存在不同聲音,一些前線指揮官往往更傾向于對華采取強硬姿態,而參謀長聯席會議等高層則更注重危機管控和避免誤判,強調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保持溝通渠道的重要性。
所以你看這套組合拳打下來,效果非常明顯。美國不管是鴿派還是鷹派都不約而同地產生了一種想法:只要我們不主動侵犯中國,中國就不會來找我們的麻煩。于是鴿派主張中美應該平穩競爭,而鷹派則開始把目光轉向本土防衛和南美利益。這說明什么?說明中國一直以來的策略奏效了。美國從主張全面遏制中國,逐漸轉向了本土防衛。
![]()
我們不妨反過來想想,如果美國真的采取鷹派的策略,在西太平洋打造超級軍事集群,把日韓搞成前線,然后在全球范圍內跟咱們打擂臺,把所有資源都投入到新冷戰當中,什么軍備競賽,金融制裁,關稅大棒都輪番來上幾圈,那中美難免會有一場惡戰,雖然我們必然能戰勝美國,但誰也不敢肯定付出的代價是多還是少。
但中國一直給美國留有余地的做法,反倒讓美國主動退卻了,就連一向敵視我們的川普,近期提到中國時也是贊不絕口,這也是有史以來美國在面臨主要戰略對手時第一次戰略大退卻,歷史意義十分重大。接下來,就是看中國如何一點一點奪回亞洲全部的主導權了。中國的策略之所以高明,就在于它既不讓美國感到過于威脅,又能穩步提升自身的實力和影響力。
這種平衡藝術,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做到的。回過頭來看,蘇聯的強硬和日本的張揚,雖然短期內看起來很有氣勢,但最終都招致了美國的全力反制。而中國的低調和智慧,反而讓美國找不到發力的點。
這就是中國戰略的高明之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